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张学文:领跑兰州百合产业

 2020/11/02/ 17:13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奋斗实干在一线】

张学文:领跑兰州百合产业

  本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打从记事起,我就跟着父母种百合。春天松土施肥播种,夏天在百合花海中除草,秋天收集枯黄的百合秆准备冬天喂羊,赶在土地上冻前挖百合、存百合,到了春节前后,再取出百合售卖……”对于张学文而言,百合早已与他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张学文是兰州市七里河区袁家湾村兰州振兴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也是两届兰州百合文化旅游节百合王大赛的“百合王”得主。他革新技术,开拓市场,让兰州百合品牌更加响亮,并将百合种植技术传播到临洮、渭源等地,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技术革新,开发无硫百合

  袁家湾村海拔两千多米,土质层厚,没有工业污染,历来有百合种植传统,百合种植技术成熟,所产的百合品质优、口感好,素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的美誉。

  祖祖辈辈种百合,到了张学文这一代,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发生新的变化,也要求新一代“百合人”引进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方式。

  过去技术欠发达,人们用硫黄熏烤百合,以起到防腐、防霉、防虫的效果,延长百合保质期,但也导致百合表面有硫化物残留。

  张学文说:“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研发出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在兰州大学的指导下,我们研发了一条无硫百合烘干线,开发出无硫百合干。现在,兰州的百合干已全部采用无硫烘干技术,是我们打开了这个市场。”

  如今,真空鲜百合、百合醋、百合花蕾……越来越多的百合衍生产品出现在大众饭桌上。张学文不满足于做“百合的搬运工”,他希望开发出更多产品,提高百合的附加值,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

  电商助力,开拓销售市场

  “客户今天下单,明天就能吃到百合。”张学文介绍,只要有直达航班,袁家湾村的百合就能以最快速度送到顾客手中。

  从一无所知到聘请专业人才代运营,再到自己完全掌握运营技术,七八年来,张学文和振兴合作社已经在电商这条路上走了很远。如今,振兴合作社在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均开有百合销售网店。随着运营成本、物流成本的降低,电商销售日益成为合作社销售百合的重要渠道。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百合销售的节奏,振兴合作社约有一百吨百合面临滞销。

  疫情带来滞销压力,但也为电商销售带来机遇。由于甘肃地区的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振兴合作社向政府提交申请,通过特殊的交货方式,及时复工复产。

  “我们不出村,快递车到村口,司机不下车,我们做好消毒防疫措施,把货物送到快递车上。”今年3月初,袁家湾村的百合在这样谨慎的交接下,顺利运送到了千家万户。

  那段时间订单异常火爆,通宵打包快递的经历留在了张学文的回忆里。不仅合作社的百合销售一空,连带着村里其他厂家的存货也销售一空。

  “运营思维要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而调整。”张学文说,“以前我们搞大件批发,现在发送小件。虽然打包更累了,但销售市场也更大了。”

  每年,振兴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售出的鲜百合约500吨。今年“双十一”将至,张学文估算,仅淘宝“兰州百合源特产店”一家的订单就约有2万件。

  传授技术,推广兰州百合

  “我打眼儿一瞧,就知道这百合长了几年、糖分如何、生长环境怎样……”张学文说起百合,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做百合产业十多年来,他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确保百合的高品质。

  “首先是育种,分拣时把多头的种球淘汰掉;出苗后,保留独头率高的,这种百合品相好,瓣大肉厚,结实。”说起百合种植技巧,张学文头头是道。他是袁家湾村百合出口基地的指导员,在多年的种植实践和理论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更可贵的是,他还将自己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需要的人。

  “百合经济价值高,是不错的扶贫项目。我们自发组织,把优质种球带到临洮、渭源等地,手把手教当地村民施肥、打花蕾、收秧苗……等一茬百合下来,又从他们这里收购。”张学文说,如今临洮县潘家集村、阳洼村,渭源县元古堆村等地的百合种植发展得都挺好。

  从小吃百合,长大后种百合、卖百合,其中最令张学文有成就感的,是他身体力行地,把兰州百合推荐到全省内外、全国上下,让更多人知道他的家乡,知道那里盛产甘甜的百合。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