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架起“连心桥” 携手奔小康——帮扶单位助力榆中县脱贫攻坚见闻

 2020/11/10/ 04:4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巩炜 张倩 洪文泉 杨唯伟

架起“连心桥” 携手奔小康

——帮扶单位助力榆中县脱贫攻坚见闻

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打造的寒山小镇生态旅游项目。

兰州市公安局帮扶贫困村群众销售土豆。资料图片

兰州市保健局驻武家窑村帮扶工作队帮助村里建设蔬菜冷库。

  兰州市政府研究室驻韦家营村的帮扶干部带领村民发展蔬菜产业。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炜 张倩 洪文泉 杨唯伟

  脱贫攻坚,离不开干部群众的群策群力,也离不开来自各方面的倾力帮助。

  兰州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榆中县,近年来,着眼帮扶工作,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健全机制,助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不论是相距上千公里的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全国台联、天津市宁河区,还是市县各级驻村帮扶单位,都同榆中携手共搭致富“连心桥”,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使昔日贫瘠的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精准发力 帮到实处

  榆中县地处陇西高原,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但中部川区地势平坦,且夏季气候凉爽,日照长、温差大,很适合蔬菜等作物种植。

  高原夏菜,作为榆中县最大的特色产业品牌,是贫困群众最主要的增收“靠山”。

  在新营镇罗景村,几乎家家都种高原夏菜。长期以来,由于市场对接渠道不通畅,优质的高原夏菜都被中间商低价收走,种植户收益并不高。

  如何让群众从产业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是罗景村脱贫攻坚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7年,中央确定天津市宁河区与榆中县结为“携手奔小康”东西部扶贫协作单位。这一举措犹如一剂强心针,给地处大西北的榆中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添了信心。

  接到帮扶任务,宁河区找准榆中产业发展优势,开始从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对接到深加工、品牌推介等环节对高原夏菜进行全产业链的帮扶。

  2018年,在宁河区的资金帮助下,兰州锦达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在罗景村建设了20间冷库,吸纳全国各地的蔬菜收购商定期集中交易,公司与收购商公平竞价,罗景村的高原夏菜成功打入了成都、重庆市场。

  “这两地销售额达3000万元,仅此一项就让本地菜农每亩地至少增收1200元左右。”公司负责人蒋得辉告诉记者。

  “精准帮扶,就是哪里弱补哪里,缺什么帮什么。”在宁河区援甘干部,榆中县委常委、副县长徐波看来,用有限的资金撬动榆中县特色产业发展,再通过产业项目的帮扶,打造出一批靠得住、有前景的产业,是落实帮扶“精准”原则的有益实践。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宁河区累计在高原夏菜产业投入帮扶资金3067万元,以“联市场、建基地、带农户”的模式,扶持榆中县50余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惠及榆中县14个乡镇3000多户农民,有力提升了全产业链发展水平。

  在宁河区的对口帮扶下,得到长足发展的不仅仅是高原夏菜产业。宁河区主要领导带头,100名党政干部与榆中县100户未脱贫户开展结对认亲活动,每人一本认亲手册,上面记录着相互交往的点点滴滴。

  三年多的时间里,宁河区不仅扶贫还扶“智”。针对榆中县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宁河区先后选派90人次农业、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骨干赴榆中指导或挂职,与当地技术员、教师、医生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

  针对就业资源稀少问题,宁河区组织东西部扶贫协作专场招聘会10余次,累计为榆中当地群众安排各类就业岗位5526个。宁河区用于榆中县产业扶持资金达6930万元,累计带动107个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已帮助666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东西协作以及定点帮扶方面,截至目前,天津市及宁河区共落实财政援助资金953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物资1555万元,帮助实现消费扶贫收入1.2898亿元;自全国台联定点帮扶榆中县以来,已累计筹措资金物资1307万元,援建9所希望小学。

  大量的帮扶资金、项目和先进的技术、理念、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榆中县,促进榆中县脱贫攻坚成效不断得到巩固提升。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宁河区在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劳务协作、教育卫生等方面出真招、真帮扶,从多方面给予鼎力支持,有力助推了榆中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全面保障 脱贫不愁

  一直以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最大的壁垒。

  尤其在脱贫攻坚收官阶段,在确保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的基础上,围绕“三保障”深入开展清零行动,成为榆中县各级帮扶干部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王家爸,您和婶子都在屋里吧?最近身体好着没,现在住得习惯不?”

  “娃娃们来了,赶紧进屋里。都好、都好得很!”

  这段听起来好像是亲戚间的对话,其实是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走村入户时与群众的对话。秋日的午后,韦营乡武家窑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再次走访贫困户王世豪家。

  71岁的王世豪,是韦营乡武家窑村的贫困户,患肺源性心脏病、腿部肌肉萎缩,67岁的老伴王存秀因腰腿疼,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家中的两个女儿,一个远嫁新疆,一个远嫁武威。

  半年前,王世豪老两口还蜗居在武家窑村街道社白马山湾沟底,住着2间土窑洞和1间彩钢房。体弱多病、交通不便,老两口十天半个月也到不了村里街道一次。看着身边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王世豪老人心里很着急。

  去年底,他家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武家窑村新农村安置点75平方米的新房。

  “搬下来不光是住得暖,而且看病很方便,心里踏实了很多。”王世豪说。在韦营这样的北部山区乡镇,像王世豪一样处境的老人还不少。之前进县城看病很不方便,小毛病大都扛着。如今,搬到安置点后,王世豪出门走几步就能到村卫生室,帮扶干部和村医还会定时来家里探访。

  “小毛病吃药、打针、康复治疗都不用出村。遇到村里看不好的病,帮扶干部还会帮忙送我们到县里、市里的大医院去治。”武家窑村村民肖世林、郭延孝告诉记者,他们就曾享受过“专车接送、专人陪护”的“高级待遇”。

  其实,群众生活点滴变化的背后,是各级帮扶干部用心用情的倾力付出。

  2017年8月以来,兰州市计生服务中心、兰州市红十字会、兰州市爱卫办、兰州市健教所和兰州市保健局开始对口帮扶武家窑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在村卫生室的配合下,为全村群众办理了“健康明白卡”,并对有病患的家庭定期入户随访、开展年度体检工作,确保“一户不剩、一人不落”。

  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榆中北山乡镇,医疗单位的专业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3年多时间里,武家窑村驻村帮扶工作队联系发动帮扶单位和爱心企业先后为村民开展健康义诊9次、健康讲座25场,并向困难患病家庭赠送西药、中医饮片和保健品折资近3万元,寻医问药近500人次。

  “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让他们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得到全面保障,是我们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目标。”兰州市保健局干部、武家窑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晓宇告诉记者,“两不愁三保障”是帮扶工作的硬要求,也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问题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补齐短板才能全面提升脱贫成效。

  经过几年的帮扶,榆中县农村基本医疗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先后派驻8批31名专家到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以“院包科”形式重点援建了县医院脑卒中中心等薄弱项目,使榆中县整体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今年疫情发生后,宁河区教育局还特地聘请北京四中名师指导榆中教学,为了疏导疫情带给贫困群众的影响,宁河区还从全区仅有的两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选派出一人支援榆中县……

  凝心聚力 携手前行

  2019年7月,兰州市政府研究室干部王文斌来到韦家营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父亲刚刚做完手术、2个孩子需要照顾,但王文斌还是来驻村了。他说,不为别的,就想为韦家营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时,韦家营村的产业主要依靠大蒜种植,村集体230余亩流转地年产大蒜80余吨,但因为品相不好,销量成了问题。

  眼看着大蒜就要烂到仓库里了,王文斌心急如焚。他立即和村“两委”班子商议,想办法找销路。联系了好几家超市,却都被拒绝。

  “我就不信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大批量出货既然无法实现,王文斌就一家一户开始联系。

  从亲戚到朋友联系了个遍,同时发微信朋友圈,只要有需要,哪怕只有10斤大蒜,王文斌也愿意开车两小时上门送货。果然,在他的坚持下,第一车大蒜终于销售出去了。

  “虽然不好看,但是味道很好。”亲戚朋友中肯的评价让王文斌充满信心。他开始去学校食堂、政府机关单位食堂、火锅店等地方推销韦营大蒜,得知这位帮扶干部的难处,很多单位纷纷开始下单。

  除了大蒜,王文斌还广泛推销村里的其他农特产品,已经帮助群众销售了2000多斤百合、500多斤胡麻油、5000多斤娃娃菜和8头猪等,王文斌因此也得到大伙儿送来的外号:“销售队长”。

  村民的需求在哪里,帮扶的重心就在哪里,这位“销售队长”操心的事,可不只是农产品销售。去年高考成绩出来后,王文斌了解到村里有个孤儿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便和好友商量对其资助了5000元,解了孩子的燃眉之急。

  村民韦贵雄因车祸导致左腿小腿截肢,王文斌积极号召单位同事和工作队捐款,筹集了5000多元。发现韦贵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王文斌便时常去韦贵雄家拉家常,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

  紧贴群众实际,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助力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

  走进马坡乡上庄村,在蓝天白云之下,一栋白墙灰顶的仿古小楼刚刚落成,在溪水、花草、青石的簇拥中,透出缕缕清幽、安逸的气息。

  “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建设的乡村旅游项目。正值公司资金紧张之际,宁河区注入资金200万元,帮扶生态农场植树、修路、建民宿小院,再过一段时间,生态农场就将开业纳客了。”寒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国琛言语中透着谢意。

  作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丁国琛参加了宁河区对全县360名致富带头人进行的专题培训班,并远赴宁河区参观了齐心农场、天祥养殖公司等先进农业项目,学到不少好经验。

  “生态农场经营顺利的话,将为4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带来5000元的入股分红收入。”丁国琛信心满满地说。

  据介绍,为了使各方帮扶力量的工作效果最大化凸显,脱贫攻坚以来,榆中县在全县15个乡镇设立驻村帮扶工作总队长各1名,将发改、财政、人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帮扶能力强、项目资金多的县级部门调整到贫困程度较深的村开展帮扶。各级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累计捐款2587万元,捐物折资4194万元,扶持贫困大学生2586人,落实资金242.6万元。同时,协调争取帮扶项目2111项,涉及资金4.46亿元。

  此外,榆中县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引导非公企业人士积极践行“敬老、扶幼、助学、济困”社会责任,开展光彩事业及爱心捐助活动,累计捐款捐物5000万元。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