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东乡县拱北湾村在山梁上开启幸福新生活——“留守妇女”穿工装 扶贫车间制衣忙

 2020/11/15/ 19:39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 康劲

【中央媒体看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甘肃东乡县拱北湾村在山梁上开启幸福新生活——“留守妇女”穿工装 扶贫车间制衣忙

  本报记者 康劲

  “政府和企业一次投资60万元,建成这座扶贫车间,一年就可以帮助农户增收90万元。”走进方大腾达拱北湾的扶贫车间,伴着缝纫女工们“哒哒哒”的制衣声,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龙泉镇的党委书记杨志君开始给记者“讲故事”。

  为建起这个扶贫车间,杨志君没少操心,召开村民知情大会,一户一户登门动员,再组织培训,终于组织了60多位附近的贫困农村妇女穿上了工装。去年9月,第一个月发工资,杨志君匆匆忙忙又赶过来,扶贫车间里空空荡荡,没有制衣声、也看不到一个工人,当时心里就憋了“火”——“怎么能这样,才干一个月,人都去哪了?”

  正在这时,女工们却陆陆续续回来,每个人手里大包小包,都是刚刚赶集买来的新东西。杨志君一问才明白,“发工资了,手里有钱了,看得我也心里被感动了。”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东乡县就是临夏州典型的深度贫困县,沟壑纵横,条件恶劣,境内有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拱北湾村坐落在其中的一座山梁上,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穷地方。过去,男人们外出打工,女人们就在家留守、种地、养孩子,但是不论怎么努力,“温饱能解决,致富没希望”。

  “现在全变了。”杨志君说,“女工在扶贫车间上班了,有钱花了,都会化妆用口红了,脸都白了,人也漂亮了。”

  42岁的马哈力麦以前是一位典型的留守妇女,丈夫在外打工20多年,她在家带大了3个孩子,家里有10亩山地,每年种玉米和洋芋,刚刚够全家人吃。她告诉记者,扶贫车间成立后,她每月来这里工作18天,一个月最少能挣到1500多元,现在吃饭不愁还有钱花。

  上班挣钱,让拱北湾村的留守妇女不仅手里有钱,观念想法也有了变化。曾经,许多人因为从小没有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不仅学技术也识字学文化,捧着手机里的好文章能念出声来。

  车间还成立了工会和妇联,49岁的马秀花升为主管,还当上了妇女主任。马秀花说:“车间还修了员工食堂,一顿饭只要5元,签名记个账,就能吃午饭。”

  “脱贫攻坚,造血胜于输血。”车间负责人杨金虎介绍说,方大碳素联合甘谷腾达、厦门湖里国投在龙泉镇投资了10个扶贫车间,解决了336人的家门口就业问题,其中有121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从事服装加工,为许多大企业订制生产工作服,正在筹备生产医用防护服。

  给拱北湾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不仅有扶贫车间。2017年开始,在龙泉镇拱北湾村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推平了拱北湾村八羊古社的一座山头,以此作为易地搬迁点,建成了65套高质量、高标准的住宅,并以此为核心向外辐射环境整治工作,实施了路灯亮化、道路硬化、文体广场建设等项目,分散居住在杨家、拱北湾、对坡、八羊古四个社的三排山沟里搬入新居。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拱北湾村积极主动对接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新路子,采取“入股分红+岗位工资”的模式增加群众收入。甘肃爱福农业有限公司来到拱北湾村帮助建设发展香菇种植产业,成立了新希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取得营业收入、带动贫困户入社打工赚取劳动报酬的同时,还帮助合作社管理人员学习到了先进的生产和运营经验,成为拱北湾村脱贫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

  去年,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推动下,相距2200多公里的厦门市湖里区对口帮扶东乡县,结为“亲戚”。湖里区总工会在东乡县建起了8家“共享职工之家”,拱北湾村里也因此受益,在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建了1家。

  这个“共享职工之家”不仅解决了村内公益岗位职工、环卫工人和部分扶贫车间工人的吃饭、饮水等困难,湖里区还以此为联络点,积极采购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扶贫车间产品,推动消费扶贫,帮助增收致富。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