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昔日贫困村,今日样板村,看布楞沟村的美丽蝶变

 2020/11/15/ 23:08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金奉乾

国务院新闻办采访团一行采访布楞沟村的发展变化  金奉乾摄

采访团参观布楞沟村史馆 金奉乾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金奉乾

  初冬时节,夕阳将柔美的余晖洒在宁静的布沟村。

  远远望去,漂亮整齐的新民居,宽阔的公路,满树苗的造林平台,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巨大“方阵”……这些,都在无声地告诉每一位来访者,布沟村变了,变美了、变富了。

  楞沟,东乡语为“悬崖边”,位于临夏州东乡县高

  过去,这里沟壑纵横,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群众吃水、行路、住房困难问题十分突出,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如今,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村民们的日子富裕了,布沟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样板村”。

  11月12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采访团一行20多名中外记者来到布沟村,感受沟村的美丽变。

由村民马麦志的废弃老房子改建而成的布楞沟村史馆 金奉乾摄

村史馆北房保持原貌不变,炕墙上的照片真实地展示了7年前珍贵而难忘的场景。金奉乾摄

记者参观布楞沟村史馆 金奉乾摄

布楞沟村的今昔对比 金奉乾摄

照片反映了过去村民的吃水困难 金奉乾摄

  采访团走进布楞沟村史馆,这是由村民马麦志的废弃老房子改建而成,北房保持原貌不变,东房和西房设为图片展览室。院子中央的井台上,嵌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的感恩

  走进北房,土炕、炕桌、火炉、桌椅等保持原样,悬挂在炕墙上的照片,真实地展示了7年前珍贵而难忘的场景:习近平总书记坐在炕头上与村民马麦志一家四口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2013年2月3日,对于布沟村村民来说是终身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沟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对加快布沟扶贫开发作出重要指示,嘱托当地党委、政府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总书记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上下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

  “各位记者,展览室展示的内容为‘亲切关怀’新貌共建小康’三部分,西展览室左、右两侧分别展示的内容为村原貌和发展中的村。村史馆不仅集中展现了总书记看望慰问贫困群众时的场景,更体现了东乡儿女爱国爱党、铭记关怀、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讲解员说,2015年村史馆建成以来,来自全国各地近10万人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法国《世界报》记者在采访 金奉乾摄

日本《读卖新闻》记者采访村民马建英  金奉乾摄

如今布楞沟村的村民都用上了清凌凌的自来水 金奉乾摄

  再次见到马麦志时,他刚从山上浇水回来。

  “我现在是村里的水管员,也拿上工资了,刚去给山上的树浇水去了,快进屋,快进屋。”马麦志还是那么热情,在他新家的院子中央,也有一个用水泥砌成的井台,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饮水思源,不忘党恩。”马麦志说,在布楞沟新农村的所有院子里都有这样的井台,这些字不仅写在井台上,更是深深地烙在每个村民的心里。

  “现在的生活好了,吃上了自来水,通上了柏油路,干啥都有奔头。”马麦志说,以前,村民们走的是白土路,风一吹尘土扬起连人影都看不清;住的是土坯房子,一下雨就漏水;最头疼的还是吃水难,水窖收集的雨水用完了,只能到洮河边上去挑水,用驴驮水,要是到山外1吨水就要花120元,真是“水比油贵”。

马麦志向记者介绍村子的发展变化 金奉乾摄

  如今,马麦志一家已在新农村住了6年,年收入超过5万元,过上了幸福生活。

  近年来,东乡县整合各类资金,改善了布沟村道路、人、梯田、住房等基础设施;硬化布沟村村道20公里,修建边沟18.5公里、桥梁1座,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为村子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埋设自来水管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结束了群众吃水靠车拉、驴驮、人背的历史。

布楞沟村新农村的同步小康宣传标语 金奉乾摄

村民房屋背后的太阳能电池板“方阵” 金奉乾摄

  过去,布沟村的妇女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封闭落后,大多留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整天围着羊圈、锅台转。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坚持把‘扶贫车间’建到群众家门口,让村里的妇女不用外出就能打工,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最大程度地调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高山乡党委书记马国伟说,2018年4月,布沟村巾帼“扶贫车间”建成,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妇女参与”的模式,吸纳布沟村及周边妇女培训就业,按照“政府+企业+贫困”的形式和“培训+制作+销售”的模式运营,解决了布沟村33名贫困妇女就业(建档立卡11人),就业妇女月均收入能达到1500元到3000元。

  马麦热在就在布沟村巾帼扶贫车间务工,每天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一起在车间制作花馃馃,一年下来能轻松2万多元,上光发电分红等其它收入,全家的年收入达到七八万元。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过去根本没有什么产业,只能在地里种庄稼,遇到天旱的年景连种子都收不回来。”马热在说,现在女儿开了农家乐,生意很好,她也打算开农家乐。

村民马麦热在向记者展示自己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荣誉证书 金奉乾摄

马麦热在向记者介绍她在布楞沟村巾帼“扶贫车间”务工情况  金奉乾摄

这里已成为布楞沟的新标志 金奉乾摄

昔日荒山已栽上树木 金奉乾摄

祥泰养殖合作社里,村民马哈麦给羊添加饲料 金奉乾摄

东乡花馃馃,致富大产业。金奉乾摄

布楞沟村的妇女在巾帼扶贫车间制作花馃馃 金奉乾摄

  目前,布沟村巾帼扶贫车间年生产馃馃7万斤左右,产品由甘肃伊禾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注册代售,在兰州、临夏等周边城市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2019年年产值达到180万元。

  “2012年底,布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24元,远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贫困面高达96%,村里产业基本空白。”高山乡党委书记马国伟介绍,针对这一现状,当地把产业扶贫作为布沟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结合群众意愿,采取发展特色种植、扶持规模养殖、强化技能培训、组织输转就业、打造乡村旅游等一系列“菜单式”精准帮扶方式,不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中石化投资60万元支持旺养殖合作社发展养殖业,2019年底每户分红2000元;建成占地11亩的布楞沟黑木耳种植基地1处,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益7万元;建成64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1处,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左右……

  通过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沟村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翻身仗”。2014年底,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底,布沟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近7000元,是2012年收入的4.2倍。

  今天的布楞沟水清、路宽、日子群众正铆足干劲阔步奔小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