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拉开架势建体系 聚焦脱贫开新局——甘肃省脱贫攻坚产业开发专责组工作纪实

 2020/11/19/ 09: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记者 毛婧雯

拉开架势建体系 聚焦脱贫开新局

——省脱贫攻坚产业开发专责组工作纪实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2017年5月以来,我省着力构建投入保障、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2019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9元,较2017年增长19.2%。2018-2019年,全省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劳务”脱贫的人口达131.45万人,占到脱贫总人口的76.8%。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7元,同比增长6.7%。”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产业扶贫,不仅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

  强化投入保障体系,解决“没钱干”

  3年来,我省千方百计筹措和整合各类资金,按照人均5000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用于到户到人的产业增收项目。2018年至2019年,全省共落实到户种养产业扶持资金155.6亿元,共扶持贫困户109.4万人。2019年-2020年,省级奖补资金6000万元得以落实,75个贫困县投入扶持资金3.95亿元,共帮助20.18万户贫困户发展了“五小”产业,有效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极大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种养产业的积极性。

  为确保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切实用在刀刃上,省政府确定了“五个挂钩”的原则,确保扶持资金与“一户一策”“农民意愿”“真种真养”“见钱见物”“奖勤罚懒”相挂钩。做到了脱贫计划量身定制,扶持资金精准到户,股份投入自愿规范,扶贫产业发展有序,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做强生产组织体系,解决“谁来干”

  我省一方面,采取“轻资产引进、多元化自建”等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培育进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走出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省2937家龙头企业,带动1.02万个合作社全链条深度参与,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总产值超过了千亿元,极大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

  2018年以来,全省75个贫困县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785家,累计达到2937家,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通过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土地流转、承包地入股、提供贷款担保、吸收劳动力就业等多种形式,龙头企业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与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针对贫困地区合作社覆盖面小、发展滞后、带贫益贫作用不明显的实际,我省坚持边组建、边规范、边提升,2017年-2020年,共下达扶持合作社资金5.96亿元,扶持合作社5597家,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全覆盖。为促进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有到好”的转变,我省着力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授课辅导,全省组建起了6500人的市县乡三级辅导员队伍,开展了合作社领办人“万人培训”计划,按照有产业基地、有农业机械、有良种供给、有销售订单、有加工和贮藏场所等“五要素”标准办实合作社。截至目前,全省贫困村3.31万个合作社,运营规范和较规范的达到75%以上,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效果逐步显现。以“政府主导组建国有农发公司带动合作社发展”为特点的“庄浪模式”,还获得了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完善产销对接体系,解决“闷头干”

  为了破解“丰产不丰收”的难题,提升“甘味”农产品市场话语权,我省组建了全国首个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及马铃薯等9个特色产业产销协会,扶持建设安定区马铃薯、定远高原夏菜2个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初步构建起了连接产地与终端大市场的销售网络体系。通过组织各级产销协会的营销家队伍抱团出省,“甘味”农产品强势挺进“粤港澳”、“长三角”等终端大市场,我省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苹果、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议价能力明显提高,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功能初步显现。

  为搭建“甘味”农产品走出去的快速通道和对接平台。省政府联合农业农村部连续三年举办了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和中国马铃薯贸易洽谈会;农业农村部在我省临夏州召开“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组织我省龙头企业、产销协会和合作社与省外经销商成功签约233.63亿元。

  为尽快打造“甘味”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我省在南昌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贸易会上就“甘味”品牌进行了专题推介;携手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共同打造“甘味”品牌,先后举办了“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暨消费扶贫宣传推介活动、“品甘味·游甘肃”2020长三角消费扶贫文旅周活动等一系列推介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提升了“甘味”品牌影响力。同时,扶持有意愿的贫困村建设保鲜基础设施,2018-2020年,安排果蔬保鲜库建设扶持资金6.3亿元,新建果蔬保鲜库2020座、移动保鲜库222辆,新增储藏能力近100万吨,有效改善提高了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缓解了收获季节农产品滞销压价现象。

  构建风险防范体系,解决“不白干”

  为保障贫困群众“不白干”,我省设计开发了贫困户种养产业综合保险,并持续“增品扩面”、着力“提标降费”,努力实现对有意愿贫困户的主要增收种养产业全覆盖,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能“保得起”。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实现签单保费44.6亿元,累计赔付28.82亿元,从中直接受益农户305.6万户次,其中贫困户105.7万户次。特别今年,41.7万户次受灾的贫困群众得到了保险理赔近4.21亿元。

  目前,全省农业保险补贴品种达到96个,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18个中央和省级补贴险种提高保额、降低费率均达到30%以上,并对贫困户参保给予缴纳总保费的10%的特殊优惠;全省15788个行政村全部组建农金室,与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共同服务农户承保理赔工作,打通了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如此,我省将多种金融工具“嫁接”到农业领域,探索出“保险+期货”模式,巧妙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对农业带来的影响。

  通过3年的发展,我省扶贫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为主,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 “五小”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了以高原夏菜、都市型农业为主的沿黄产业带;以现代种业、种养循环、戈壁生态农业为主的河西节水灌溉农业区;以优质苹果、现代肉牛肉羊产业为主的陇东雨养农业区;以中药材、马铃薯等为主的中部旱作农业区;以林果、蔬菜、现代畜牧业为主的天水及陇南山地特色农业区;以牦牛、藏羊、藏药等为主的甘南及祁连山高寒草地农牧交错区。特色产业呈现出了区域分工明显、基地集中连片、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