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三代人80年接力 推动皮影“破窘”再翻红——会宁皮影戏走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之路

 2020/11/24/ 09:04 来源:白银日报 记者 李艳 李倩

三代人80年接力 推动皮影“破窘”再翻红

——会宁皮影戏走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之路

  白银日报记者 李艳 梁进赟 李倩

  上图为牛部元正在会师中学为师生们表演皮影戏。

  下图为皮影戏表演时的情景(会宁县文化馆提供)。白银日报记者 李艳 李倩 摄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这是明朝万历年间,诗人瞿佑曾描绘皮影戏在当时的演出情景。皮影戏历史悠久,据史料考证,会宁皮影戏远在明清时代就很盛行,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的陇西“乐楼”就是皮影戏在当时盛行的有力见证。2007年,《会宁皮影戏》被列入甘肃省非遗保护名录。

  皮影戏在会宁称灯戏或灯影子,在民间也有“牛皮影娃”的称呼,主要因为它是由牛皮制作而成,广泛流传于会宁东南部。灯影腔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和白口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会宁皮影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现有的300多册剧本140多个剧目,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反映英雄人物的传奇类,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

  皮影戏戏台既巧又简,通常用长不足两米、高不过一米的白纸糊成长方形亮子,即影幕,置于桌案之上,以此隔开演员与观众。表演时,一人在亮子后捉线子表演动作并唱白,另几人在后台伴奏助演。没有电力的时代,皮影戏主要以油灯、蜡烛等为光源用以映射影人、表演动作。演员一般为五到七人或更多,演唱乐器有大鼓、干鼓、牙子、锣、钹、磬、二胡、板胡、中胡、三弦、唢呐、笛呐、笛子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年头节下、农闲时节,皮影艺人走乡串户,进庙出庄,辗转演出,红极一时。然而,随着科技迅速的发展,这门曾经给无数人带来快乐的古老艺术,几度没落到难觅传承人。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关怀下,从80年代初的皮影调演,到90年代深入民间的非遗普查,再到非遗立项和新时代皮影艺术馆的筹建,使会宁皮影戏成功翻红。

  会宁县翟家所镇牛部元一家三代的艰辛皮影传承史,精彩演绎了会宁皮影戏这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大戏。

  初见牛部元时,他正在会宁县会师中学为师生们表演皮影戏。“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一阵铿锵急促、节奏明快的锣鼓声,皮影戏开场了。不足两平方米的亮子后,牛部元手捉线子表演动作并唱白,家族中的另外几个弟兄伴奏助演,表演紧张时大家还时不时地帮腔。铿锵的鼓声,独具特色的唱腔,道白时用的地方方言,剧中几十个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台”,高潮迭起,各种打斗场面惊心动魄,令观众如醉如痴。

  牛部元是会宁县翟家所镇夏阳村村民,牛家三代皮影戏班班主,演出足迹遍及会宁县、通渭县、静宁县。祖父牛顺成,原籍通渭县牛家坡,后迁居会宁县翟家所镇夏阳村。从1980年开始,牛部元就开始随父亲接触皮影艺术,因其聪慧的头脑、极高的悟性,深得其父真传。1990年,正式成为牛家皮影戏班班主,开始了长达30年的从艺生涯。2017年,他的表演在会宁县皮影戏调演中荣获一等奖。因其演技高超,戏路宽广,唱腔醇厚,被吸纳为会宁皮影艺术馆公益性岗位人员,现为会宁皮影艺术馆皮影团班主。

  从牛部元的爷爷牛顺成到父亲牛占山、五叔牛宝山,现传承到牛部元、牛德元、牛俊奇等第三代人手中,皮影戏戏路越来越宽广,内容越来越丰富,让更多人所熟知。

  “会宁皮影戏是一种以剪影表演故事的古老戏剧形式,是秦腔与当地民间小曲相糅合的产物,主要有《状元祭塔》《穆桂英挂帅》《香山寺还愿》《孝廉眷》《蛾隍阵》《黄河阵》《西游记》《武当山还愿》《高老庄》《杏园和番》等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皮影戏的内容上,我们也进行着不断创新。近年来,我们相继写出并排练了《血战大墩梁》《多彩白银》等皮影节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今后我们还将在红色等题材上继续创新,把更多更好看的节目带给观众。”牛部元说。

  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主要为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到我这代已经是第三代了,第四代还没有物色出更优秀的传承人。”谈到皮影戏的传承,牛部元满脸惆怅,“皮影戏看似简单,但它是兼具戏剧、民俗、文学、美术、音乐价值的民间艺术,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皮影艺人的使命和职责。想学皮影戏的朋友,都可以来我这里学习,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把皮影戏发扬光大。”

  “三根竹能文能武,一片皮呼圣唤贤。”一纸剪影里穿古透今,两手对舞间传情叙事。咫尺之地,说的是江山社稷;方寸之间,演的是万里河山。会宁皮影戏沿着千年的丝路文明一路走来,一直以其独有的气韵和文化演绎着古今传奇,折射着世态人情。现如今,在会宁县文化馆的努力下,“守护非遗根脉,传承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皮影戏游走在更多更年轻的圈子里,我们期待着它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