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中国的脱贫智慧】岷州大地启新程——岷县脱贫摘帽工作综述

 2020/11/24/ 21:32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崔银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11月21日,省政府批准全省最后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这一天,岷州大地沸腾了。岷州儿女终于告别苦瘠,迈向新征程。

  岷县曾是国扶贫困县和六盘山片区58个重点贫困县之一,曾是我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曾是全省未脱贫摘帽的8个县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岷县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加速,脱贫成色不断提高。尤其今年,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8•10”暴洪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峻挑战,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在全社会的帮助下,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建引领促发展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岷县申都乡马营村,群众对这句话的理解尤为深刻。

  说起马营村,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村子里有个岷县康顺堂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8年9月成立后,合作社发展社员415户,全都为贫困户,累计分红14万余元。

  发展无止步。据申都乡党委书记姜珲介绍,为了凝聚发展新动力,今年8月,在乡党委的引导下,成立了岷县申都康顺堂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联合社党支部的成立,为合作社的发展立起“主心骨”,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信息技术共享、抱团发展,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岷县康顺堂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在精捡药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合作社不仅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务工增收,还着力建设高品质中药材基地,为基地农户免费提供有机肥、药材专用肥等物资,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种植水平和种植观念。

  姜珲介绍,下一步,将引领合作社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三链”模式,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促使合作社由经营型向服务型转变。

  岷县康顺堂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在整理悬挂药材,进行烘干晾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产业发展助增收

  苍茫的岷州大地横卧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秦岭交汇地带,资源丰富,境内盛产当归、红芪、党参等多种中药材,素有“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蜂蜜之乡”等称谓。

  近年来,岷县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培育中药材、牧草、蜂产业为主的扶贫产业体系。此外,全县坚持稳产量、提品质和护品牌的发展理念,推进中药材和牧草绿色种植。

  走进岷县方正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内,机器轰鸣,运输、晾晒、粉碎、打包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公司负责人包永全介绍,牧草加工产业既可实现经济效益,也可实现生态效益。公司在寺沟、蒲麻、闾井3个乡镇分别建成3处牧草加工扶贫车间,累计带动贫困户2435户。为了保障贫困户利益,公司对岷县猫尾草种植户实行保价收购,并高于市场价20%。

  兴产业,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仍然依靠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县186个贫困村,每个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贫困户参与主导产业比例达到90%以上。

  群众提升幸福感

  脱贫攻坚,确保了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全县所有贫困家庭家有余粮或有钱购粮,家庭成员四季有衣换,全县农村实现安全饮水达标,农户的挑水扁担“下岗”了。

  “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国家补贴帮我们盖上了好房子,喝上了自来水,村子里还有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家门口就可以打工。”麻子川镇旋窝村村民丁油娃眼中的变化不只这些,“村里的环境也变了,以前都是土路,到处脏兮兮。现在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修建了文化广场,卫生也打扫得好。”

  从“吃饱穿暖”到活出精气神,岷县为脱贫攻坚注入更亮的底色。今年以来,旋窝村通过网格化管理,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先后对全村121户群众土墙、危房等进行了改造,让整个村子焕然一新。79岁的朵生彩老人说:“我曾经当了好多年的村干部,自认为对家家户户都了如指掌。有一段时间不出门,结果一出门认不得了,村子变漂亮了,都赶上岷县的小南门了(岷县曾经比较繁华的地段)。”

旋窝村一农户院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时代是出卷人,群众就是阅卷人。全县县直单位及乡镇共组织对整县退出群众认可度调查1万余人,认可度为100%。

  这并不是岷州大地的终止符。新的号角已吹响,岷州儿女意气风发,迈上新征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