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嘉峪关石艺画传承人:石头当画笔 尽述“戈壁情”

 2020/12/01/ 15: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闫姣 高莹

12月初,甘肃嘉峪关大漠风雨雕石艺画传承人周文露,展示自己创新的简约石艺画。闫姣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1日电 (闫姣 高莹)身材纤细,一头披肩发,耳朵两旁扎着蝴蝶结……比起戈壁之女,周文露的外表更像南方姑娘。然而,生长于甘肃嘉峪关市的她,内心却如历经风吹雨淋的戈壁滩石子一样,坚硬而独特。她把石头当作画笔,向外界“讲述”戈壁。

  周文露是“90后”,出生在一个“石头家庭”。其母亲盛爱萍是国家级工艺大师,从小痴迷于形态各异的戈壁滩石子,后来经常驱车去捡拾,或直接堆放于家中,或拼接成石艺画,更租赁工作室,用来创作、展示石艺画,作品有几百幅。其中,《百美图》《红楼梦》系列作品2017年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图为“90后”周文露捡拾戈壁滩石子所创作的石艺画。闫姣 摄

  石艺画最早在甘肃河西走廊民间流传,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间。历经几代人的传承,精美的戈壁石艺画在海内外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文露从小耳濡目染,对戈壁石子有种“说不出的情感”。她举例说,小时候母亲给她一块石头,她能比对其造型用到美人图中,“那时候只是觉得好玩,长大后觉得母亲很厉害,能用石头表现人物、情感等。”

  出于对石艺画的喜欢,加之自己有10多年的美术功底,周文露从大学毕业后,便来到母亲的工作室,从挑选石头、造型拼接等基础学起,正式成为了一名石艺画传承人。

周文露往往站着创作,如此她才能“纵观全局”,在众多石头中挑拣有用的石子。闫姣 摄

  “我继承了母亲的技法,和一些美人图、花鸟等题材,但还是想更大胆突破。”虽外表“软萌”,但周文露十分有主见。她直言,相比母亲偏中式、有“年代感”的石艺画,她目前创新了更为时尚、简约,符合年轻人的系列作品。

  11月下旬,中新网记者走访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工作室时看到,周文露用粉色的石子和砂石做火烈鸟,用几块碎石拼成人物剪影,用细小如针尖的石子拼成白鹤……上述这些都是其母亲从未尝试过的。

  周文露往往站着完成石艺画,如此她可一边从堆积如山的石子堆中挑选有用的石头,并一边掌握作品的全局。因为经常用手扒拉石子,她的手非常粗糙,也有被石子划破而留下的疤痕。

  石艺画以大漠戈壁上细小的风凌石为原料,以原型、原色泽为基础,运用巧妙的构思和纯手工技艺,镶制成韵味无穷的工艺美术品,创作内容包含人物故事、动植物种、山川河流、场景构图等,惟妙惟肖、风格各异,既是家庭居室、娱乐会所、宾馆酒店等典雅装饰,又是人们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已成为嘉峪关知名文创旅游产品。

  提及戈壁滩“捡石之旅”,周文露称“非常辛苦”。戈壁滩距离市区远,且目之所及没有遮蔽之地,经常有“风吹石头跑”的恶劣天气,“持续捡一两个小时,腰就直不起来了。”她也觉得,这个过程“累并快乐着”,看着石子“变废为宝”成艺术品,非常有成就感,会一直坚持。目前,周文露的作品涉及美人、动物、花卉、卡通四大类。她称,将来还会坚持创新,让更多艺术爱好者喜欢上它。

  嘉峪关享誉“天下第一雄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境内有大片戈壁。经历千万年风吹雨淋的风砺石软硬不等、颜色各异,成为了大自然馈赠给西部民众最珍贵的礼物和财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