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陇南市武都区池坝乡:从“烂泥沟”到小康村

 2020/12/24/ 09:1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从“烂泥沟”到小康村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陇南市武都区池坝乡,因为脱贫而变美:硬化路,自来水,安全房,健身广场,娱乐设施,样样俱全。夜晚街道亮堂堂、中药材产业遍沟梁、乡村旅游人气旺。2019年全乡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31户70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0元。

  过去的池坝乡,长期村落凋敝、人居环境脏乱差。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交通不便,人称“烂泥沟”,是典型的深度贫困乡。全乡辖7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918户3515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元,贫困发生率55.9%。

  池坝乡以党建引领促脱贫为突破口,推进“四抓两整治”、示范点创建和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对不胜任现职的党支部书记进行了撤换,完成了7个村的“一肩挑”工作,4个村配备了专职化书记和文书,为全乡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脱贫攻坚以来,池坝乡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改造路房水电,逐项补齐短板弱项。先后硬化通村公路36.6公里,新增巷道硬化37.17公里,新建文化广场7处,新建提防排洪渠16公里,改造住房1226户,新建垃圾收集点27处,公厕23座,垃圾填埋场4处。全面完成241户危房改造任务。全乡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全乡7个村公路通达率达100%、村组道路硬化率达100%。全面落实教育、医疗和兜底保障政策,全乡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不断优化,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实现了全覆盖。

  孟家庄村是池坝乡2017年打造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走进孟家庄村,红色文化墙、戏楼、村规民约文化墙,排污渠,村内景观节点、休闲广场、处处彰显着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

  谈起家乡的变化,今年64岁的孟家庄村老党员刘希彦深有感触地说:“2013年以前,村里道路都是沙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人和泥争鞋’,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出不去。如今,通村道路,村内巷道全部硬化,连田间路也平整了很多,村口的公路能直达县城,再不用步行到梁顶上坐车去了。”

  “多年来,村民吃水主要靠几眼泉、几口井,大部分人家挑一担水要走半个多小时,遇到雨雪天,路特别难走。如今,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全村都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小河村支部书记王军平如是说。

  池坝乡人过去穷,穷在产业增收单一。主要靠种小杂粮、马铃薯、蚕豆、油菜以及零散种植中药材为生。

  如何改变群众守着金山没饭吃的困境。池坝乡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了以孟家庄梁片区、走马梁片区、平凉梁片区为主辐射全乡的“池坝乡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经过近几年发展,2020年,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1万亩,产值约9000余万元。

  在池坝乡孟家庄村村民石楷军家的房前、场院、屋檐下晒满了当归。他正在和几位务工人员拣选刚收购的药材。石楷军是当地药材种植大户,自己种植药材50多亩,每年收购加自产销售各种中药材达1000吨,他说:“每年用工季节雇用当地务工人员30多人,人均务工收入6000多元。”

  在池坝乡,像石楷军一样靠中药材产业致富的带头人逐年增多。目前,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池坝乡群众发展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不断积累,全乡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均超过了2万元。

  为了让优质的农特产品成为热销的“网红”产品,池坝乡党委政府立足抖音、快手,网红带货、网店直销等方式转型发展,实现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齐头并进,把电商平台与大市场连接,大山里更多贫困群众享受到互联网电商时代的红利,降低了交易和流通成本、增加了商业机会,产品变成了商品、促进了创业就业。

  池坝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的同时,利用省拨特殊党费和中央三部委扶持资金,在孟家庄村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红土道村发展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完善红土道村生态旅游示范点各类旅游服务设施,2020年累计接待游客3000人次,全年实现营业额30余万元。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