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今日西峰】摘掉穷帽迎新年

 2020/12/30/ 09:29 来源:陇东报 通讯员刘新艳 马文瑞 耿洋洋 翟娜娜 温聪聪 郭芳

【今日西峰】

摘掉穷帽迎新年

  王保来 农机“开”出脱贫路

王保来在检修小麦联合收割机。 陇东报通讯员 刘新艳 摄

  每日甘肃网12月30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通讯员刘新艳、马文瑞)隆冬时节,走进西峰区肖金镇双桐村村民王保来家,只见门口放着各类农用机械,白墙红瓦的房子宽敞明亮,屋内干净整洁。“以前,我们一家5口住在一间3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现在120平方米的新房子宽敞明亮,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扶干部制定的‘农机致富’发展路子。”王保来说。

  2014年,西峰区农机中心的扶贫干部到双桐村开展扶贫工作时了解到,王保来上有66岁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下有一双还在上学的儿女,妻子身患多种疾病。尽管他起早贪黑挣钱,可日子依然过得捉襟见肘,被认定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那几年的生活过得很辛苦,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曾经艰辛的经历,让王保来记忆深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王保来家的实际情况和他的特长,扶贫干部多次与其商量谋划,最终选择了“农机致富”的脱贫发展路子,帮王保来选购农机具、熟练农业机械驾驶操作技术,增强了其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王保来筹措资金购入了一台上海50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进行农田作业。刚开始,他先旋耕自家或者熟人的地,摸索耕地的深浅和平整性。慢慢地,技艺熟练了,也赢得了好口碑,越来越多的人找他干活。当年,他使用农机务工的收入就达3万元。

  有了良好的开端,王保来信心十足。冬闲时,他还积极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参加区上组织的农机技术培训,考取农机驾驶证。农忙时,他谨慎驾驶,确保安全作业,赢得了村民的称赞和认可。

  看到致富希望的王保来,又相继购入多台农用机械增强致富力量。2015年,他筹措资金购入一台820拖拉机,2017年和2019年,各添置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在本村及周边进行机械化作业,年收入可观。靠着农业机械,王保来摘下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我打算申请农机补贴,再购入玉米覆膜播种机和收割机,靠这些‘铁疙瘩’出力,拓宽增收路,让日子越过越好。”说起明年的前景规划,王保来信心十足。

  魏占太 搬出穷窝幸福来 

魏占太和老伴在新房子里的幸福生活。 陇东报通讯员 耿洋洋 摄

  每日甘肃网12月30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通讯员耿洋洋)近日,在西峰区什社乡文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魏占太的新家里,柜子上小巧的鱼缸和绿植盆栽搭配得宜,把116平方米的房子装扮得格外温馨。魏占太正和老伴在客厅看电视、打理花草。

  以前,魏占太一家6口住在距离村部5公里远的岘川组山腰上的窑洞里,面临吃水、出行、土地贫瘠等难题,只能靠种庄稼、外出务工维持生活,收入微薄。2016年,为了方便打零工,他和老伴离开大山沟,租住在村部旁的小平房里。

  2018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魏占太一家住进了新楼房。“以前的旧窑洞住了40年,窑顶、四面墙都有裂缝,时不时掉土渣,而且山大沟深,路不好走。现在居住的楼房,环境很好,交通便利,院子里还配备有水塔、锅炉房等设施,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要是没有精准扶贫政策,我们这辈子不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如今,魏占太不仅住上了舒适的房子,还有了稳定收入。他担任岘川组的组长,每年领取9000元的补贴,夫妻俩每月还有200元养老金,自家的山地栽满了油松等苗木,在塬上还承包4亩土地,种植小麦、油菜等经济作物,他还和老伴在周边村子务工、打扫卫生,每年收入1万多元。

  “现在出门就能坐上班车进城,门口是幼儿园、文化广场,离村部就几百米,有闲时间,我就到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下棋、打牌、聊天……”说起现在的生活,魏占太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夏红艳 家庭医生让我有了“医”靠 

  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郭含旭叮嘱老城村村民张仲琪按时按量吃药。 陇东报通讯员 翟娜娜 摄

  每日甘肃网12月30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通讯员翟娜娜)“血压正常吗?心脏有没有不适?身体状况如何……”12月23日,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医生郭含旭来到火巷村三组夏红艳的家中开展“上门送医”服务。

  夏红艳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重点服务对象之一。2018年6月,夏红艳骑电动三轮车外出时,不慎落入土坑中,导致左肩锁骨骨折,医生用绷带固定后,她便回家休养。

  郭含旭在开展送医上门活动中仔细看了夏红艳的检查报告和X光片后发现,夏红艳的锁骨骨折部位存在错位,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骨折部位就无法正常恢复。郭含旭与区级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医务人员联系后,将夏红艳送到了西峰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经过手术治疗后,夏红艳的病情得到了好转,骨折错位也恢复了。“多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医务人员的及时帮助,如果不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说起当时的情景,夏红艳依旧心有余悸。

  去年,夏红艳突然觉得胸闷、气短,她给郭含旭打电话说明病情后,郭含旭建议她住院治疗,于是她在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帮助下入院治疗。一周后,病情得到好转。“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这些病随时都有可能复发。自从有了家庭医生,他们定期上门给我诊断,看病治疗方便多了。家里其他人身体不适,也是在家庭医生指导下用药,这让我心里很踏实。”夏红艳感激地说。

  郭含旭介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由市、区、乡、村四级医务人员和健康专干组成,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送医上门、送人就医、转诊服务、用药指导和健康咨询等服务,并根据服务对象制定出“一人一策”治疗措施。今年,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共开展送医服务334人次。

  左正江 从贫困户到致富“领头雁” 

左正江在挑拣柴胡。 陇东报通讯员 温聪聪 摄

  每日甘肃网12月30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通讯员温聪聪)日前,西峰区肖金镇南李村脱贫户左正江家的库房里,晾晒着丰收的柴胡,他边挑拣柴胡边说:“客商已经联系好了,过几天就来收购,今年雨水充沛,柴胡长势好,价格也比往年高。”

  今年57岁的左正江,以前在山西、新疆、北京等地务工,靠着自己务实苦干,一大家子生活过得幸福美满。2012年,由于一次交通事故,左正江从此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再加上母亲年事已高,常年需要打针吃药,家里的生活变得拮据起来,2014年被村上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能外出打工,我就回归种地的老本行。传统种植效益低,中药材种植前景广,效益好。”2014年2月,左正江注册成立了西峰绿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种植13亩牛子,经过两年的精心管护,牛子喜获丰收,亩产400斤,收入5.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民种植牛子近百亩。

  2016年,左正江了解到柴胡种植效益好、机械化程度高,庆阳也适宜柴胡种植,经过多方考证,他种植柴胡16亩。2017年,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左正江拿到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流转土地40亩全部种植柴胡。2018年,村上70户精准扶贫户把43万元精准扶贫款入股到左正江的合作社,用于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在左正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中药材种植的队伍中。左正江最多的时候柴胡种植面积达到170多亩,带动周边左咀、上刘等村组种植柴胡400多亩,药材收获季时,平均每天用工30多人,人工、机械等劳务支出5万多元。

  今年3月,在群众的推选下,左正江成为南李村殷淌组组长,积极配合镇村干部,流转土地360多亩,大力发展大棚西瓜种植。说起来年的打算,左正江说:“我考虑再换一种中药材种植,带领村上更多的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

  冯天荣 动力电照“靓”新生活 

冯天荣将自家榨的菜籽油放在扶贫车间展销。 陇东报通讯员 郭芳 摄

  每日甘肃网12月30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通讯员郭芳)近日,走进西峰区董志镇廖坳村村部院子,便听见轰隆隆的机器声响,循声来到一间磨坊,57岁的脱贫户冯天荣正在倒麦、入池,熟练地操作机械和电路开关,门外六七个村民自觉排队等待磨面、榨油。

  冯天荣从10多年前就开始经营磨坊和油坊,以前磨坊用的是地埋线,电压不稳定,断电现象时常发生,磨面机和榨油机不能同时启动。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冯天荣所在的庄咀、对面、沟畎3个组进行了农电网改造。

  “现在用上了动力电,几台机器可以同时工作,我还买了一台全自动榨油机,1小时比以前多加工100多斤油,效率明显提高。”冯天荣高兴地说。

  每年春节前的两个月是冯天荣最忙的时候,每天凌晨五点就到磨坊,晚上11点才能结束。近段时间,平均每天能磨2000多斤面粉、榨1000多斤油。

  电力有了保障,冯天荣的磨坊越来越红火。除了等客上门,他还购买油籽进行加工,依靠廖坳村扶贫车间,今年共卖掉了3300斤成品油,净利润达6000元。

  在开磨坊的同时,冯天荣还搞起了养殖,现在已经小有规模。“几天前客人还订了6只公鸡,一斤13元,又能增加600多元收入了。”冯天荣介绍,今年他共养殖了260只鸡、5头猪,总收入预计达到2万元。“这个养殖规模,每天需要150斤草料,之前由于线路老化,电压低,隔一段时间就得把草料拉到磨坊粉碎,比较麻烦。现在电网升级了,各种电器都能正常使用,我打算给家里买个粉料机,以后就不用来回跑了。”冯天荣说。

  在冯天荣眼中,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还有很多,动力电全覆盖,硬化路直通家门口,便民服务中心、村级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齐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