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兰州鸳鸯牛肉拉面“出道”,网友:牛肉面都出鸳鸯碗了,你却还是一个人

 2021/01/04/ 16: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史静静 杨艳敏

  最近,有着“中华第一面”美誉的兰州牛肉拉面,又出新花样啦。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拉面,被当地人称为“牛肉面”“牛大”,以“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美味著称。拉面分为“毛细、三细、二细、韭叶、大宽、荞麦棱”等9种面形。

  兰州这家面馆推出的鸳鸯牛肉拉面,颠覆了传统的“牛大碗”。

↑兰州鸳鸯牛肉面。史静静 摄

  一分为二的瓷碗中,捞起筋道的面条,一半淋上清香浓郁的传统牛肉汤头,泼勺秘制红辣油,撒上绿色的香菜蒜苗,再来点嚼劲十足的牛肉片,另一半拉面则浇上爽鲜酸汤和别具风味的酸菜。

↑拉面师傅舀红油辣椒。史静静 摄

  一边清汤鲜香,一边口感酸爽,这就是“一锅两味”的兰州鸳鸯牛肉拉面,看起来就食欲满满呀。

↑食客专门来打卡尝鲜。史静静 摄

  听老板介绍,鸳鸯牛肉面每碗20元,面量和普通大碗一样。

  近日推出后,每天卖超过100碗,很多市民驱车1个多小时专门赶来“打卡”尝个鲜。

  外地网友看到新闻说,“口水流了一地”“我能连吃三碗”“干饭人的双倍快乐”“已经订机票了”……

  有网友说应该定位情侣牛肉面。

  更有网友“扎心”表示:牛肉面都出鸳鸯碗了,你却还是一个人。

  ……

  对于这种创新,从事牛肉面行业十余年的面馆负责人坦言,希望牛肉面能有更多的创新。

  其实,最初做鸳鸯拉面有难度,跑遍市区的百货市场找不到适合的餐具,最终通过网上特地订制了一批鸳鸯碗。

  有了专用碗具,店老板又开始琢磨什么样的混搭口味能适合大众个性化需求。

↑订制的专用鸳鸯碗具。史静静 摄

  原来,这家面馆是兰州最早开创酸菜牛肉面口味。于是,经过研究烹调中的面量和汤头的合适程度后,传统清汤牛肉面,加上颇受欢迎的酸菜牛肉面,成为了鸳鸯面的固定搭配。

  拉面师傅还会根据顾客要求,做出毛细、二细、韭叶、大宽等9种面型供食客选择。

  有市民说,花一份钱,大快朵颐吃到两种口味,两种面型,风味变得更加丰富。

↑食客一碗面品尝两种风味。史静静 摄

  不过,这个新面世的鸳鸯面的魅力不止于此,它不仅一面多吃,碗中加入各加入半个鸡蛋后,更好看了,仿佛变成一个太极八卦,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新风景。

  “不只是口味的混搭。”谈起做鸳鸯面的初衷,店主说,一碗面两种味,满足不同口味人的需要,更让吃面多了份乐趣,而且不同的面型带来的口感也是不一样的。

  店主说,对于外地游客,可以了解更多牛肉面文化;带着孩子来不吃辣椒的顾客,也多了一种选择。

  “希望通过这种创新,扩大兰州牛肉拉面知名度及影响力,弘扬兰州地方美食。”

  但也有网友表示遗憾,认为吃牛肉面的“仪式感”在于,吹开红油先喝口汤,吃完面再喝几口热汤,浑身都舒坦。

  不能端碗喝汤的鸳鸯拉面“没有灵魂”,还笑称把碗端起来汤就撒到脸上,而且喝汤时还会卡着门牙。

  对于不能喝汤,该店负责人解释,会给每份面配个小汤勺,让食客能边吃面边喝汤。

  尽管有不同质疑,店家表示,接下来还会创新研究新的牛肉面形式。

↑兰州牛肉面博物馆内展品重现了民国初年第一家牛肉面馆场景,吸引民众参观。高展 摄

  在兰州,很多人的一天,是从牛肉面开始的。

↑在兰州,10分钟任意方向走可找到一家面馆。史静静 摄

  兰州现有正常经营的牛肉面店1691家,如今,研究创新形式的传统面馆是越来越多。

  年初疫情期间,为了吃牛肉面,很多餐馆将餐桌的三面环绕着白布,隔离成“小包厢”,被网友戏称:牛肉面吃出科举考试感觉。

↑2020年初,一家牛肉面馆用“土办法”改进就餐环境。(资料图)

  兰州街头出现将牛肉面后堂搬上车的移动“牛肉面馆”。

↑兰州有间移动“牛肉面馆”前排队。杨艳敏 摄

  还有店家推出了大碗直径45厘米,碗口比一般成年人腰粗的“超级牛大碗”。三五人围在一起,把牛肉面吃出了火锅的感觉。

↑有店家推出的超级大碗牛肉面,吃出了火锅的感觉。(资料图) 

  对此,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饮食文化的创新,

  不过,还有人认为,这样的牛肉面没有灵魂。

  对于这种层出不穷的创新,

  你怎么看?

  愿意去尝尝吗?(作者:史静静 杨艳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