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固强补弱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张掖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系列报道(七)

 2021/02/08/ 15:07 来源:张掖日报 记者钱晓萍

固强补弱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张掖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系列报道(七)

  张掖日报记者钱晓萍

  “现在不仅住上了楼房,还有份稳定的社区工作,孩子上学出门就到,就医购物方便快捷,这搁以前是不敢想的事,真是大步奔小康……”聊起脱贫奔小康的话题,民乐县圆梦苑小区易地搬迁户胡兴安用自己生活的巨大变化现身说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福利,这份“喜”不仅表现在群众生活,更体现在全市上下从产业到经济,从基础设施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持续升级:智能制造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凹凸棒石产业园等加速建设,助推张掖智能“芯”城乘势崛起;全市供水普及率、城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36.95平方米,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深入分析我省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性特征,强调要“聚焦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殷殷嘱托,为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提振了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斗志和干劲。一年多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加快构建完善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张掖打牢坚实基础。

  逐“绿”前行,绿色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2020年以来,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种植技术和节能环保聚集度一流;一期20万平方米、二期23万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建成投产,三期3*20万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启动建设,总投资450亿元的100座单体20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已启动规划设计,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不仅如此,我市以海升项目为辐射,同步谋划实施“一带一路”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生态宜居小镇项目及民乐县六坝镇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项目,着力打造产销对接新平台、现代化生态新城镇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探索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互促新模式,努力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戈壁农业”“探索打样”。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要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面下功夫,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我市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深入推进农业“四个百万”工程、“六个区域特色产业”,肉牛、蔬菜“两个百亿元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形成95.6万亩玉米制种、92.3万头奶肉牛、126.2万亩优质牧草、82万亩绿色蔬菜、39.7万亩马铃薯、35.9万亩中药材、15万亩小杂粮、3.8万亩花卉和6.7万吨食用菌生产规模。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有机融合,戈壁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迅速崛起;甘肃华瑞、前进牧业先后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探索形成种养结合、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乘势而上,工业经济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在张掖智能制造产业园,48家企业签约入驻、21家建成投产,10大类270多种产品相继下线,实现产值近20亿元;多家企业生产的手机、耳机、SMT贴片等智能设备、元部件远销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仅仅一年半时间,张掖主动拥抱智能时代,加快工业转型步伐,产值百亿级智能制造产业园已悄然成型。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更折射出我市加快工业转型,大力培育壮大新兴生态工业的决心和信心。

  我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十强双百”企业振兴计划,着力构建“一特两新”工业发展体系。“十三五”期间,共实施重点工业项目412项,完成投资304.2亿元,形成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优势主导产业和智能制造、数据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华为大数据产业园、凹凸棒石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把培育壮大新型生态工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成功吸引中云科技、正大集团、东软集团、维斯塔斯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来张投资兴业。2020年,落实省外到位资金255亿元,同比增长8.4%。十大生态产业项目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落实“十强双百”奖励资金4003万元,新培育规上企业20户,总数达183户,新型生态工业不断培育壮大。

  做优做强,全域生态旅游红利持续释放

  数据显示,2019年,我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0亿元,连续7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即便是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全市文化旅游事业也持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接待游客298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1亿元。张掖成功创建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被评为“最美中国旅游城市”;山丹县、临泽县被命名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七彩丹霞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晋级世界地质公园,芦水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通过文旅部复评。全市4A级以上景区达20家,四星级旅游饭店达16家,总量均列全省第一。

  如何把优势做强,释放出旅游更大综合利好效应?我市最大化挖掘利用资源禀赋,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崛起的主攻方向,以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等“五大示范试点”为突破口,积极构建产业布局全域优化、服务设施全域配套、特色产业全域融合、监管治理全域覆盖、市场开发全域联动、产业发展全域统筹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红色旅游、医养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不断开发,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以文化旅游为引领的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

  聚力补齐三产短板,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速。一年多来,我市组织实施促消费扩内需专项行动,投放财政资金8500万元,撬动社会消费7.5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张掖国际物流园入园项目37项,绿洲现代物流园建成项目27项,入驻商户2000多户,公路物流港、现代城市后勤补配物流科技园、市农投15万吨冷链物流等项目有序推进。

  远谋近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

  2020年12月27日,作为国家高速G0611张掖至汶川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列重点工程张扁高速正式建成通车,结束民乐县不通高速的历史,全面打通张掖南向快速通道,对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结构,促进河西走廊经济区与兰州西宁城市群、成渝经济区融合发展,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我市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实践之一。我市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重点围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利电力信息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设施体系等内容,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形象,建成张掖至扁都口高速公路1条89公里,建设甘州至临泽、张掖至肃南康乐一级公路2条114.1公里,改造提升“四好农村路”606公里,丹霞轨道交通、现代有轨电车S1线等重大交通项目陆续启动。实施河道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项目68项,临泽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6个330千伏变电站与750千伏变电站联接线路完工。建成5G基站700个,实现城区5G网络全覆盖。近三年来,新建改造市区八大出城口、五县城出城口等城市道路81条53公里,改拓建城区道路59条123万平方米,市区86块6200亩裸露土地绿化美化,21处绿地小公园建成开放。

  多向发力,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激发

  环评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矛盾纠纷调处等27项重大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国“双创”城市示范、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综合科技进步指数居全省第3位……张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在深化改革开放中逐浪前行,破发展之羁,纾民生之困,谋奋进之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常态化运行中欧班列,建成海关工作点、保税仓库、进出口商品直营中心和农畜产品监测中心;成立张掖怡亚通公司,着力打破产业链壁垒,打造全新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2019年实现营业额12亿元;新增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3万亩、出口备案基地2.5万亩,去年出口供货77万吨、货值24亿元,成为全省向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供应农产品的重点区域和向中亚、西亚、东南亚出口新鲜农产品最多的市州。持续捋顺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建立落实“三大工作机制”(市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抓项目及四班子成员联系包抓项目“双保险”责任制、一二级巡视员和一级调研员联系重点项目、专人专班负责推进项目),实施重点工作落实、重大项目实施“百日攻坚”行动。全市开复工项目580项、开复工率126.64%,完成投资233.9亿元,张扁高速项目比原计划建成通车时间整整提前7个月,成为张掖鏖战百日、张掖力度和张掖速度的生动见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