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绿色定西”:黄土塬披绿,都有哪些人出了力?

 2021/03/09/ 17: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闫姣 李亚龙

  定西:扩绿固土走“兴林+富民”之路

  定西市下辖渭源县,因地处渭河源头,近年来对生态建设尤为重视。渭源县委副书记、县长蔺红军说,该县对已有绿化林带进行保护,对缺树、少树的山体进行修复补植,并制定10年造林规划,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扩大绿化面积。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如今当地民众绿化意识一步步增强,甚至到了“见缝插绿、见坑栽树”的地步。

  山体绿化还为渭源县带来了诸多“红利”。蔺红军说,一方面,渭源县发展林下经济,培育了丰富多样的富民产业。另一方面,该县“依山增收”的同时,借助当地浓厚的文化历史,大兴生态文化旅游,打造“凉都”“20℃的夏天”等品牌。他推介说,“热了,累了,烦躁了,走进生态渭源。”

  同处定西市的通渭县,十年九旱,土地瘠薄,生态治理任务艰巨。通渭县委副书记、县长谢占武介绍说,近年来,该县除了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平田整地、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境内也频现“旱塬愚公”,各界共同努力使该县林地面积达到了107.6万亩。他表示,“十四五”期间,该县将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加快构筑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绿满陇原”计划,以及三北防护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

  多年来,按照林业生态建设扩绿、固土、保水、护田并举的战略举措,定西市相继完成了三北工程一、二、三、四、五期工程建设任务153.15万亩。该市森林资源逐步增长,丰富了林带树种,提升了林带自身的生态防护功能,并确定了“兴林与富民”发展之路,为加快定西市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位于定西市漳县的贵清山,因景区林海苍郁,吸引了不少游客在夏季前来“打卡”。景区负责人庞龙基介绍说,随着游人的增多,周边村民弃农经商者也变多了,他们或开饭馆,或经营民宿客栈,相较于种地,每年能获得不菲的收入。

图为航拍贵清山公园一带,葱郁的林木点缀油菜花海。(资料图) 王金生 摄

  黄土塬披绿,都有哪些人出了力?

  定西市被评为“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从“荒山秃岭”蜕变为“绿水青山”,其中“旱塬愚公”出力不少,家住定西永定村的张虎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现年46岁的张虎成为护林员已有8年时间,他回忆说,过去护林员人数少,一个人管护10多个山头,通常巡完一座山要徒步走将近5个小时,“随身带着馍馍和矿泉水,饿了、渴了就坐在土坡上嚼几口,但是看到苗子像孩子一样长得壮实,就觉得再辛苦都值得。”

  据了解,定西共有“旱塬愚公”近万名,他们背苗上山、步行运水。包括安定区巉口镇61岁朱强国,护林十余年,他用写日记的方式连载22本护林册子;渭源县会川林场60多位护林员,他们日行20多公里禁种铲毒踏查,累计护林面积达数千公顷。

  家住定西安定区的王宗刚,从独身的小伙子到如今子孙满堂的古稀之年,扎根在这片土地定居乐业,造林成为他一辈子的事业。他回忆说,以前20公里的林场没有一棵树,而他们5名护林员却想着在此造林,“在贫瘠的黄土塬种下第一棵树开始,到如今的漫山葱绿,这都是几代人心血付出的结果。”

  对于山路不方便运输种苗的困境,林业人就将育好的苗木装进背篓,步行上山再一株一株栽种;灌溉水资源缺乏,他们每天步行三四公里远的山路用木桶提井水,或用扁担担河水。如此,林木一株一株存活,一棵一棵生长。

  王宗刚的“愚公”精神感染着儿子王富军。王富军从一个垫树坑都需要老林人指导的门外汉,成为林场的种树能人,他竭尽所能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他说,“不仅让光秃秃的山变绿,还要防水土流失。”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