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柴生芳:最是质朴为民心

 2021/04/04/ 18:23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崔银辉

青年学子祭奠柴生芳。(图片由临洮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又是一年清明时。

  临洮县社会各界自发来到岳麓山在他的墓前献上一捧素菊,寄托一缕哀思。他是农家子弟,他是燕园学子,他是留学博士,他更是百姓心中的好县长——柴生芳。

  1986年7月,柴生芳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1990年7月,他被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04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员。

  1997年至2002年,柴生芳赴日本神户大学求学,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归来,又回到贫困的家乡。2002年10月,柴生芳到甘肃省委办公厅工作。2006年,他主动请缨,要求奔赴“苦甲天下”的定西市工作。

  从此,他把一腔真挚朴素的为民情怀洒在安定区、陇西县、临洮县的黄土地上。

  或许,在柴生芳眼里,他从未把一个“官”字和自己相连,他更多的是以“人民公仆”要求自己,为政一日,就要多为群众谋福利。

  在定西的8年岁月中,他不负一个“勤”字。一勤天下无难事。虽然当时的定西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但柴生芳从县区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当地特色产业,为当地招商引资。

  在陇西时,担任副县长的柴生芳大力推进当地中医药产业,促成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和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在安定区时,他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优势和马铃薯特色产业,推进了安定工业园、定西现代物流园、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等项目的签约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引来“新动力”。

  临洮县,是柴生芳生前任职的最后一个地方。上任不久,他跑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共行车4万多公里,写下近30本工作日记,总计170余万字。

  与柴生芳共过事的同事们都说,“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是他的工作作风。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曾挂着一张全县乡村发展图。图上,他把全县300余个村分为扶贫示范村和潜力村,每个村注有不同的图示——洋芋、牛、羊……每一种图示代表一种产业。精准脱贫,在当时的柴生芳心中已具雏形。

  临洮县历史悠久,是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作为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高材生,柴生芳深知其历史价值,大力倡导文化兴县,推动马家窑遗址的发掘和保护。2013年,柴生芳带着县文广局的工作人员到国家文物局汇报马家窑遗址保护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重视,为临洮安排了相关资金,用于保护马家窑遗址。

  回忆起柴生芳生前的点点滴滴,群众依然倍感亲切。“那一年洮河发大水,看到柴县长和我们蹲在一起吃凉面特别感动——凉面用袋子提来后,柴县长把草帽翻过来装凉面,就这么吃着。”临洮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谭明强一边比划一边说,他“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干部”,是“不像干部的干部”。

  下乡辛苦,驱车行驶在“搓板路”上,柴生芳从未抱怨过;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他和群众交谈着,从未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群众的需求,他都认真聆听,记在笔记本上;只要他在临洮县政府,他办公室的门始终敞开着……这些细节,柴生芳生前的同事记忆犹新。

  2014年8月15日凌晨,45岁的柴生芳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倒在了办公室里。在柴生芳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读来令人动容:“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条无比艰苦却无比光辉的道路。”

  今日陇中,已告别贫困,焕然一新。柴生芳所体现的一位共产党员最真挚最朴素的为民情怀,依然润泽着这片热腾腾的土地。他,从未远去。

群众来到柴生芳墓前悼念这位好县长。(图片由临洮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