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5代人 19名党员 红色家风代代传

 2021/04/24/ 07:33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解天文 王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解天文 王静

  环县是一片血与火铸就的土地。这里,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红色基因已融入当地群众的血脉里,并代代相传。

  曲子镇孟家寨村九旬老人袁希珍一家,就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红色家庭”。包括已故的父亲袁廷安在内,袁希珍一家共有19名中国共产党员,红色家风已传承了五代。

  

  “22岁那年,我参与了孟家寨战斗,在前线为红军抬担架,这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光荣的事情,我也希望后辈儿孙都能够兢兢业业为共产党做事。”回忆起过去,96岁的袁希珍精神焕发,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眼神中流露着自豪和坚定。

  袁希珍老人虽然有些驼背,但身体硬朗,能够自主行走。虽然已过去数十年,但老人依旧清晰记得那段烽火岁月。

  1936年6月,红军解放了曲子、环县,但仍有部分国民党部队驻扎在孟家湾一带。1937年5月,国民党一个骑兵连与红军的一支队伍在孟家寨村相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战斗中,很多红军战士负伤。为了尽快转移伤员,红军部队号召当地青年报名参加担架队支援前线。彼时,袁希珍的父亲袁廷安作为孟家寨村唯一一名中共党员,立即为袁希珍报了名。随后,袁希珍与当地19名青年共同组建了“农民支前医疗担架队”,到前线护送伤员。

  “在护送伤员过程中,小战斗不断,担架员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袁希珍回忆,“我们冒着枪林弹雨,夜以继日地转移伤员,靠窝窝头充饥。”

  经过这次战斗,袁希珍感受到了党员的分量和中国共产党的魅力,随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到1985年,袁希珍先后递交了30多份入党申请书后,终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已经60岁。

  

  “父亲受支前工作影响,在很多事情上都十分积极,做事总要比别人多一点。1958年,因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表现突出,他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袁希珍的儿子袁琪说,在父亲心目中,回报党恩,就是要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一点事情。

  受父亲影响,袁琪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看来,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做公益事业,是新时代回馈党恩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方式。

  2020年2月,为做好疫情防控,广大党员身先士卒,奔走抗疫一线,成为最强劲的战“疫”力量。袁琪一家也不例外。

  袁琪所在的小区,无物业管理单位、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技防。为了保障小区78户群众的安全,袁琪主动请缨担任小区“楼长”,做好来往人员登记,掌握流动人员信息,及时和社区沟通汇报情况。

  而袁琪的儿子袁丽龙,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值守,主动捐款,为其他干部职工作表率。

  “在2020年抗疫最紧张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老人居家隔离,儿子在外值守,我在小区负责,我们一家各司其职,为抗疫贡献绵薄之力。”袁琪说。

  

  在袁琪家中,存放着一个他十分珍爱的洋瓷杯子。杯身上,“为人民服务”的字样格外引人注目。

  1966年,袁琪还是一名初中生。那时,他上山下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购买了这个洋瓷杯子。据袁琪回忆,自己身上背着一个草绿色的背包,这个洋瓷杯子就拴在背包边上,一是为了方便喝水,二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

  “当时水源非常缺乏,行走过程中遇到小泉子就舀一杯子喝完,不允许浪费一滴水。”袁琪说道。

  如今,袁琪一家已经住上了三室两厅的楼房,也用上了自来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节约用水的习惯。“有时候把水龙头开大了,水溅到外面,爷爷和父亲就及时劝说,不能因为现在生活富裕了,用水方便了,就随便浪费。”袁丽龙说。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每当我看到这个杯子,就会想起以前那些艰难的日子,就会感念爷爷、父亲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为现在幸福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袁琪说。

  除了袁廷安、袁希珍、袁琪、袁丽龙,他们一家还有15名中共党员分布在各个岗位上,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虽然大家不在一起,但我们对党无限忠诚,对父辈的教诲铭记在心。”袁琪说,感恩、节约、奉献,已成为这个“四世同堂”之家的基本规范和行动自觉。

微信图片_20210421105939.jpg

袁琪(左一)和父亲袁希珍(中)翻看红色资料。

微信图片_20210421105946.jpg

袁琪(右)陪父亲袁希珍(左)散步。

微信图片_20210421105957.jpg

袁希珍给后辈讲述革命故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