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融媒体

甘肃红色印记⑨|陕甘苏区的主要创建人——刘志丹 谢子长 习仲勋

 2021/05/07/ 16:01 来源:新甘肃

设计:单晓风

  》》》》点击下载微海报原图

  陕甘苏区的主要创建人刘志丹

  刘志丹(1903---1936),名刘景桂,字子丹、志丹,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陕甘红军、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22年,刘志丹考入榆林中学,与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教师交往甚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秋,被党组织选派到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军事,结识了恽代英、萧楚女、陈赓、唐澍等共产党人。在党组织的教育和这些优秀共产党人的关怀与直接影响下,他刻苦学习,严格训练。1926年10月毕业后,被党组织派往冯玉祥国民军联军工作,任第四路军政治处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被冯玉祥“礼送出境”,党组织派他返回陕西工作。1928年5月,刘志丹等人领导渭华起义,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渭华起义失败后回到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1930年,发动太白起义,组建南梁游击队。1932年1月,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由晋西游击队改编)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此后,刘志丹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学习井冈山斗争经验,将武装斗争的重点放在山大林密、人烟稀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陕甘边区。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1932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刘志丹任政治处长、参谋长。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成立,刘志丹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5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组建前敌总指挥部,统一指挥西北红军主力,刘志丹任总指挥,采取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术,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十五军团成立后,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在劳山一带伏击进犯的国民党东北军。就在反“围剿”的紧要关头,中共陕甘晋省委执行“左”倾错误路线,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开展“肃反”,刘志丹等一大批干部被关押。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等领导人及时纠正了“肃反”错误,刘志丹等人得到释放。此后,刘志丹被先后任命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在直罗镇战役中,指挥地方武装,牵制敌军,有力地配合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进行。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现属柳林县)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3岁。4月24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追悼大会,沉痛哀悼刘志丹将军。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193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       

  陕甘苏区的主要创建人谢子长

  谢子长(1897---1935),原名谢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市)枣树坪人。陕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西北人民热爱的革命领袖。

  1920年,谢子长考入山西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3年冬毕业后,在北京结识了李子洲、魏野畴等共产党人,投入全国性的学生运动和北京大学的活动,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4年,回到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同年,赴天津、北京参加反帝斗争,参加进步青年组织的“共进社”。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指示,谢子长回到陕北,利用民团团总身份组织农会,秘密发展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10月12日,与唐澎等领导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失败后,谢子长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到陕西洛南许权中旅工作。1928年,参加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三大队队长。渭华起义失败后,陕西省委安排他和刘志丹同去陕北开展兵运工作。1932年1月,谢子长和刘志丹等一起筹划,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2月12日,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区,初创了寺村塬革命根据地,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探索了道路。同年12月,参与组建红二十六军。后受“左”倾路线执行者排挤,被迫离开部队赴上海“受训”。

  1933年夏,谢子长被党组织派往冯玉祥部队工作,参与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十八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在前线指挥作战。1934年1月,谢子长回到陕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领导陕北地区的武装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和建立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1934年夏,谢子长任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治委员,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毛泽东先后三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题写了碑文。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建成子长烈士陵园,以志纪念。

  陕甘苏区的主要创建人习仲勋

  习仲勋(1913年---2002),陕西省富平县淡村乡习家庄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和西北局的主要领导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

  1926年春,习仲勋考入富平县庄里镇立诚学校,接受革命思想,参加进步学生团体。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春,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当局关押,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初,习仲勋受党组织委派,打入国民党部队开展兵运工作。1931年,在西北军杨虎城部警备第三旅二团一营秘密建立中共组织、任营委书记。1932年4月,习仲勋和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等率移驻甘肃两当县的一营举行武装兵变,兵变部队300多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习仲勋任队委书记。兵变部队在甘陕两省千里转战,唤起了陇原人民革命斗争的热情。

  两当兵变之后经党组织安排,习仲勋找到刘志丹、谢子长,总结历次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走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先后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933年8月,在红二十六军主力南下渭华失败,中共陕西省委遭破坏的严峻时刻,习仲勋等人在陕西耀县陈家坡主持召开陕甘边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统一领导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对于巩固和壮大革命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33年11月,陕甘边党政军组织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会议,在刘志丹、习仲勋等人的主张下,会议做出了整军、建政、开辟三个军事游击区的重大决策,为创建南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甘肃华池县南梁成立,习仲勋当选为主席。他主持制定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十大政策”,为红色政权的巩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参与领导苏区的游击战争和多次反“围剿”斗争,巩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5年春夏,在反“围剿”斗争中,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地域扩大到陕甘两省的数十个县,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条件。

  1936年6月,习仲勋任中共环县县委书记。1936年9月至1942年2月,担任关中地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他模范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领导关中分区军民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出色完成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任务,赢得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衷心拥护。1943年1月,毛泽东同志为习仲勋同志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予以表彰,评价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抗日战争时期,习仲勋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等,为解放大西北做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先后担任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广东省省长;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等职务。2002年5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安永香)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甘肃历史》第一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