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绿色新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白银市北临腾格里沙漠,是国家生态环境优先建设重点区域、我省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曾经的“铜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天空灰暗失色,地面尘土飞扬,空气烟尘刺鼻”成为许多人记忆中的景象。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时期,白银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置动能,打出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发展产业的组合拳,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高质量发展绘就了“生态底色”。
如今漫步白银,蓝天与清风相伴,花草与绿树掩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山川增秀色,群众添笑脸,一幅“山色斑斓、水韵芳华”的美丽画卷正在铜城大地徐徐展开,一个有色彩、有温度、有活力的新白银正在迅速崛起。
众多生态公园成为城市“绿肺”。
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白银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流经白银全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年均入境流量293亿立方米,滋养着180万白银人民。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和沿黄特色农业灌区,白银市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积极实施“三高三综”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压紧压实河湖长责任制,推动形成“12345”白银治黄方略,放大优势,奏响了综合治理乐章——
黄河流域白银段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改造等生态项目加快推进……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白银段防洪治理、祖厉河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把牢了泥沙进入黄河的“总闸门”。
732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100公里的护岸工程、数十公里的堤防工程与安防工程……从源头上保障了黄河的永久安澜。
昔日的污水沟变美变靓。
初夏,来到黄河靖远北城段沿岸,一幅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呈现在眼前。
近几年,靖远县紧紧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管“六大任务”,强力推进河道治理工作,极大改善了境内河道生态面貌。
在推进河道治理的同时,靖远还重点实施了黄河两岸环境综合整治、景观带建设、防洪堤景观改造工程,拆除违章建筑,腾出河道两侧用地,实施路面改造、安全护栏、环境卫生、路灯夜景、绿化美化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
“经过政府的大力治理,黄河的水更清了,环境也变好了,我们经常来这里锻炼,感觉非常舒心。”靖远县城居民魏晋芳说。
白银市主动承担上游责任,多次规划论证,提出建设国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谋划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污染防治、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等六大类490个项目,有力推动了黄河上游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构建以5个万亩生态牧场、10个百亿级产业链为引领的千亿级沿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循环化工、新材料等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黄河文旅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沿黄乡村旅游……近年来,白银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机遇,确定谋划建设国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构建大产业、大支撑、大融合“一区三大”发展格局,聚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第三产业“三个千亿级”产业,着力打造永久安澜的黄河生态带、绚丽多彩的黄河风情带、蓬勃发展的黄河经济带,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水川湿地。
二
晨曦微露,白银城区十大生态公园里满是晨练的市民。在金岭公园,白银有色集团退休职工张海峰正在打太极拳。他认为,白银近几年的生态建设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以前由于大气污染,大家出门都得戴口罩。现在看看这漂亮的公园,感觉在白银生活养老很幸福。”张海峰笑着说道。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白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白银“南扩北绿、三路两片、一带一廊”重点建设任务,全市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惠及近6万群众,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4%,“十大生态公园”提升了城市颜值品位。2020年,白银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进入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
做大增绿“加法”。白银坚持以绿挤脏、以绿挤乱、以绿挤荒,强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沿黄生态长廊、道路景观、农田林网、城区绿化建设,持续构建九大生态片区,3年完成绿化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48%。
北部防风固沙和南部水土保持两个生态屏障、沿黄和祖厉河两个绿色生态长廊、省道109线和247线两个绿色生态景观带——白银着力构建的“两屏两廊两带”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公园内的健身步道。
做优治乱“减法”。白银紧盯“拆、治、清、修”四字诀,深入开展“拆违治乱”“四抓四促”等专项行动,清理垃圾80多万吨,拆除危房近3万处,机械化清扫率达76%,有效消除了“视觉污染”。
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当地强化工业污染管控,推进治污项目建设,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管控措施。特别是2017年以来,白银市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全市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环境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去年,白银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4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2%,比“十二五”末的306天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同时,大力整治河湖“四乱”,全力消除土壤污染存量,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东大沟这条曾经“污迹斑斑”的“龙须沟”,成为全省重金属点源治理的样板;金沟河这湾昔日砂场林立、垃圾遍布的污水河,呈现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盛景。
城在绿中、人在景中。从“增加绿量”到“涵养颜值”,白银的“颜值”和“气质”持续提升,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树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广大群众期盼的绿色生态美丽家园正在变为现实。
金鱼公园局部。
三
白墙黛瓦,流水潺潺,藤蔓绕壁,花香四溢……“五一”假期第二天,从兰州市皋兰县随团到白银市白银区“六朵金花”之一的顾家善旅游,邵心梅用手机记录着这里的美景乡韵。她说:“跟着旅行团来到这里,有山有水还有浓浓的乡愁,感觉特别好。”
离顾家善不远的水川湿地公园,游客们或在亭中休憩,或观赏十里樱花,或在湖边悠闲垂钓,感受着假日的乐趣。
白银区大坪花海。
近年来,白银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生态旅游发展之路,生态旅游取得了丰硕成果。
如果说城区的“十大生态公园”是“客厅”,那么花村•顾家善、稻花香·瓜园,景泰石村·大水?、平川古村落·小黄湾等一批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便是人们放飞心情的“福地”,黄河石林、索桥古渡、鹯阴遗址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最美记忆”。
随着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白银美丽乡村的内涵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
今年,白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乡村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美丽经济,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各县区持之以恒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从而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美丽经济。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白银市的绿色经济不断壮大,新疆润丰、河南牧原、陕西海升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落户白银,10个百亿级全产业链加速构建。小杂粮、枸杞、甘草羊、胡麻油等绿色食品成为大众餐桌上的“常客”,221个“三品一标”产品走出甘肃、走向全国,生态农业成为白银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从“优化生态”到“绿色赋能”,生态收益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描摹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自然底色,书写生态先行、绿色发展的秀美画卷,白银正以开放包容、文明智慧的城市气质,为“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起好步、开好局,努力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美丽乡村顾家善。(图片由白银市委宣传部、白银区委宣传部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4月15日【图片新闻】漳县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 2020年09月28日【辉煌“十三五”·城市发展巡礼】兰州:城市更舒适 生活更美好 清波绿山总是情
- 2020年09月10日黄土塬的迷人绿色——宁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见闻
- 2020年07月17日甘南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亮点频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