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精准施策 精彩答卷

 2021/05/20/ 06:0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医疗保障“脱穷境”,织就贫困群众“健康网”

  曾几何时,一场大病就能让本不富裕的家庭返贫。我省许多贫困群众患病后,“小病拖、大病扛”。

  基本医疗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最大限度减少看病费用,是减少因病返贫几率的有效措施。

  2017年8月,看到女儿被确诊为脑瘤,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边某霞感觉“天都要塌了”。

  丈夫去世多年,她独自一人拉扯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本就艰难,又摊上这事,真是雪上加霜。

  边某霞没有想到,孩子看病能报销。经过6次化疗,女儿已经痊愈。

  “我花了不到1万元!”现在,只要一提起这份“明白账”,边某霞就无比激动:女儿住院共花费11.4万多元,政策范围内报销医疗费用10.9万多元。其中,基本医保报销8.17万元,大病保险报销8475元,医疗救助报销1.5万元。

  “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如果这些费用都让我自己承担,日子真不知道会过成啥样子。”孩子病好了,边某霞对未来的生活信心十足。

  据省医保局2020年底统计,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后,报销比例达到了89.8%。

  贫困人口“看病贵”问题逐步解决了,“看病难”怎么办?

  以前,农民有病往城里跑,耽误病情不说,费用也高。

  不但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还得让他们有地方看病。甘肃积极构建覆盖广泛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出诊箱、体温表、血压计、压舌板。长期以来,天水市马跑泉镇黑王村村医郭宝林看病就靠这“四件宝”。村民不信任,郭宝林自己也没底气,“也就看看头疼脑热”。

  建好村卫生室、配齐村医,是甘肃健康扶贫的关键一步。如今的黑王村,9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配齐了基本的医疗设备和中医特色治疗设备。

  郭宝林经过培训,能看50种基本疾病了,成了村民健康的“守门人”。孩子的计划免疫归他管,村民患慢性病归他看,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健康也归他管。

崇信县柏树镇卫生院开展入户健康摸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除了看病,老人们隔三差五还来村卫生室拔火罐、做理疗。1100多人的村子,每年有1万多人次的门诊量。

  郭宝林和全省1.9万余名乡村医生一起织就了一张“兜”住老百姓健康的大“网”,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还得“大病不出县”。加强县医院建设,成了我省推行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重要举措。

  曾经只有一栋四层旧楼、100多名医护人员的临洮县医院,如今拥有占地108亩的新院区,门诊、住院部、急救中心……县医院不断扩容,把越来越多的患者留在了基层。

  医院建好了、设备更新了,还要学科能力提升、医生水平提高,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

  甘肃举全省之力,为县级医院建重点专科、建急需关键薄弱学科,在县域内建县域医学中心、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并搭建了甘肃省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县级医院随时可以和省级医院联通会诊,让患者只需花县级医院的诊疗费,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临洮县医院建成了创伤、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个中心。仅2020年,就完成了6000多台手术,与2015年相比,医院开展的手术及操作种类数由329种增加到了559种。而且,做同样的一台腹腔镜下的手术,在县医院花费约为三甲医院的一半。

  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这里治疗。这所曾经的“老破小”医院,2019年入选中国县级医院竞争力排行榜500强医院。

  据省卫生健康部门统计,如今我省90%的常见病、多发病、大病在大部分县域内都能得到诊治,老百姓看病难、贵、远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渭源县元古堆中心学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兴趣学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整乡扶贫搬迁安置区面貌一新。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冉创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