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他们的名字,甘肃人民不会忘记——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群像

 2021/05/21/ 05:4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洪文泉

他们的名字,甘肃人民不会忘记

——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群像

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步入会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王国义在地头查看辣椒长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5月20日,夏日的兰州,晴空万里。

  黄河之滨的甘肃大剧院,身着正装的英雄们,正在接受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却因为同样的理由相聚在这里:

  他们,是甘肃脱贫攻坚的杰出代表。

  1469名先进个人和925个先进集体代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接受这份属于他们的荣誉。

  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胸前的红花映衬着笑容,今天的领奖台上,他们宛若群星。

  8年来,在甘肃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群人以热血奔赴使命,以行动践行初心。他们时刻将人民的利益牢记在心头,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事业。

  “每一位参与者都了不起,每一位奉献者都是英雄。”因为他们,甘肃脱贫攻坚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为他们,无数贫困群众的命运开始走向幸福美好。

  “贫困不除,誓不罢休”

驻村帮扶让黄振华从机关干部变身农活好手。

  此次表彰的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有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店子镇党委书记党元昌。

  “能在一线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是我人生中最光荣的经历。”党元昌告诉记者,如今脱贫摘帽的店子镇产业持续发展,村子越来越美,群众信心十足。虽然自己刚刚换了新的工作岗位,但每每想起在店子镇奋斗的日子,“心里就踏实多了。”

  地处偏远地区的店子镇,全镇5200人中有近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办群众办不了的事。”这是党元昌刚到店子镇工作时作出的郑重承诺。

  5年来,党元昌以乡镇为家,遍访全镇6个村446户精准扶贫对象。全镇特困对象谁家过冬缺煤炭,谁家雨天屋子漏,他全部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田埂上,在炕沿边,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帮助群众厘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计划。一本本厚厚的民情日记里,记满了店子镇脱贫攻坚的点滴。

  “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店子镇各项扶贫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镇群众行路、上学、吃水、看病的难题一件件得到解决。

  “输血”不如“造血”,党元昌带领干部群众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扶持店子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46户,户均年增收近万元,让贫困群众真正挖断“穷根子”。

  表彰大会上,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副站长辛平,胸前的大红花格外鲜艳。

  2018年10月,辛平受省林草局选派,赴秦安县中山镇肖渠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结合自己专业和单位技术优势,他把培育发展花椒产业作为肖渠村脱贫工作的重点,积极协调省林草局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农户栽种花椒。

  辛平还组织力量印制“技术台历”,“技术台历”图文结合,每页都有应时的花椒种植技术要点,技术要点都是大白话,很受乡亲们欢迎。最有趣的是,每页画面上的主角都是村里的乡亲。

  “这两年,能不能上台历,还要凭实力说话。”辛平说,台历上的主角既有花椒种植大户,也有技术能手,想这么多点子,都是为了鼓励乡亲们钻研种植技术。

  如今,肖渠村平坦的水泥村道蜿蜒在山脊间伸向远方,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弥漫着淡淡椒香。全村花椒建园面积达1833.7亩,花椒产业已成为肖渠村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饭碗”。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脱贫攻坚的路有多难,帮扶干部就有多努力。

  从毫无基层工作经验,到蹲得住、融得进、干得好,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黄振华,三年多来把自己从一个机关干部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人。他也被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石桥村的自然条件导致传统农业收入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缺少技术,收入欠佳。黄振华上网自学种植养殖知识、托人请教农业专家,再把学来的产业发展理念讲给群众听。

  村里办起农业合作社,黄振华就想方设法邀请市里县里的农机专家来村里技术培训。他还带着帮扶队员四处推介,与县农产品企业签订单销售协议,组织大家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上宣传本村合作社的土蜂蜜,确保了群众增收。

  “既然组织派我来帮扶,那我就得尽我所能,为石桥村的群众办点实事。”黄振华许给群众的承诺全部如期兑现,石桥村的贫困户们眼界变宽了,内生动力增强了。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