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杂谈】
文人与书法
李西岳
在古代,文人与书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限区分,近百年以来,才有书法家的称谓。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书俱佳,堪称“双璧”,其中“惠风和畅”“群贤毕至”“游目骋怀”等成为千古佳句;苏东坡不仅诗词豪迈磅礴,流芳千古,其《寒食帖》也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列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黄庭坚不仅诗词、散文、绘画出类拔萃,书法也以气势雄健、变化多端的面貌和品质,成为与苏东坡齐名的书法大家;岳飞的《满江红》气吞山河,而书法“还我河山”也力透纸背。
到了近现代,文人书法家也不乏其人,毛泽东既是哲学家、诗人,也是书法大家,他的草书,既有二王之秀逸,又有张旭之狂韵,且兼收并蓄,最终成就独树一帜的毛体。郭沫若、鲁迅、茅盾、沈从文、钱钟书等文学泰斗,他们的书法艺术也都有过人造诣,如郭沫若之洒脱、鲁迅之古朴、茅盾之书卷、沈从文之灵动,令人赏心悦目,这些文学大家虽然一生中没有书法家的头衔,但其书法艺术丝毫不逊于他们同时代的书法家。
为什么古代文人与书法结缘,且难解难分,客观上是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手机等现代化的书写工具,公文、家信、诗词等,都用手书,那些文人们的日常书写被后人认可,精品便成了碑帖的范本。还有,古代文人处于“士大夫”阶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几乎都有涉猎,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就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说到底,文人书法的价值,并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以外的文人气象与文化格局。
到了当代,很多文人,尤其作家写书法已成为一种潮流。虽然大都改用电脑写作,却没有放弃对中国汉字的热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不少名家写出了既有严谨法度又有书卷气息的书法作品,被社会和书界所认可;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文人对书法的认识是不到位的,认为文无定法,书也无定法,只要有较好的硬笔字的基础,换上毛笔,不用临帖,在宣纸上任意挥洒,就成了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艺术作为民族艺术瑰宝,历史源远流长,从“秦篆”到“汉隶”,从“唐楷”到“宋行”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名家名帖流传至今,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书法之所以称为书法,就说明书写要有法度,古人留下的经典碑帖就是“大法”,胡写乱来,就是丑书。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必须从临帖入手,认真吸收古人的东西,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取法高古,出师有名,字字有讲究,笔笔有出处。说到底,既然习书,对书法艺术就要有敬畏之心、谦卑之态,不能儿戏。
有人把书法比喻成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它只能在纸上运行,也有人说是黑白旋律,形式感很单调。一幅书法作品,要用简单枯燥的线条来表达思想、宣泄情感,彰显魅力,比其他艺术形式都要难,所以说,你下每一笔都必须胸有成竹,笔到意到,笔断意连,对书家的要求就是如此苛刻。还有,跟文学作品一样,书法作品中也要有矛盾,有冲突,有个性,怎么展示呢?那就是在字形字意、章法行款上下功夫,字要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疏有密,有方有圆,有正有斜,有枯有润,有收有放,有藏有露。字与字之间要有呼应,有交流,有取让,布局上有开阖,有留白,宽可走马,密不容针,远观其势,近看其质,既险象环生,又和谐自然;既雄浑沉静,又飘逸灵动;既庄重大方,又妙趣横生,这些都是能与小说创作相提并论的,也是小说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无论任何艺术形式,最终要带给人美的享受,书法艺术也不例外,把丑字写美,把死字写活,把每个汉字都赋予不同的生命姿态,这是书家的使命,文人习书这种使命应更强烈。
书法成就了文人,文人也激活了书法。说到底,文人写书法的目的,是用另一种形式表达自己。当然,文人写书法也有其独到的优势,其丰富阅历的沉淀,学术修养的积累,缜密深刻的思考,激情四射的情绪,海纳百川的胸怀,是写好书法作品的天然条件,只是这些优势是在书法的法度之内淋漓尽致地发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4月30日【艺术杂谈】当代书画创作中的用墨
- 2021年03月26日【艺术杂谈】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 2021年03月13日【艺术杂谈】绘画艺术的道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