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徐春晖)7月13日,陇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生态环保行采访团先后来到兰州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林和宫·兰州牛肉面博物馆和甘肃科技馆,全方位了解兰州如何以绿色实践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这张名片。
保护“大水缸”安全,在黄河两岸筑起“绿色屏障”
站在通往西固区柴家台村的吊桥上,脚下黄河水流湍急,放眼望去,防护林似绿绸带落在黄河两岸。回首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项目实施整治前
“以前国道109旁堆满了建筑垃圾,村里的生活污水也直接往黄河里倒。黄河上漂着油花,用这样水浇庄稼多半长不好,土地也是黄一块黑一块。”柴家台村村民柴可雄回忆。
作为兰州市目前唯一饮用水水源地,西固区水源保护区责任重大,承担着全市360万人口的饮用水供给。“为解决周边环境问题,保障兰州人民的用水安全,2013年起,我们对水源保护区进行了彻底清理整治。”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西固分局工作人员杨攀介绍,“2015年至2020年间,又陆续实施了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兰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2020年7月10日全部建成完工,投入使用。”
水源地涵养林带
水源地保护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通过种植泡桐、国槐、旱柳等树木,形成了水源地涵养林带、河滩、湿地形成了点面结合、绿树成荫、移步换景的生态保护区,同时,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统筹推进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
柴家台村村民柴可雄
柴可雄就是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见证者。2016年,家里土地被流转后,他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开始负责绿化工作。望着绿树成荫的黄河两岸,他感慨道:“环境好了,心情更好!”
对食材高标准严要求,将“绿色”牛肉面推广至全国
翠绿的蒜苗和鲜红的辣椒油飘在牛肉汤上,提筷,面条柔滑透黄。作为兰州名片,一碗牛肉面,浓缩陇原大地的深厚积淀,道尽陇原儿女的纯朴真情。
1905年,马保子在东城壕开了第一家牛肉面馆,一百多年来,兰州牛肉面逐渐成为享誉天下的“中华第一面”。随着甘肃生态好转,牛肉面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兰州牛肉面对供货源都要进行严格的考察,面粉、牛肉、调料等食材都讲究绿色无污染。”甘肃省民族企业联合商会会长、甘肃林和建设集团董事长、兰州牛肉面博物馆馆长马有林说。
速食桶装牛肉面
目前,马有林带领团队已研制出了速食桶装牛肉面,味道接近堂食的90%,正在进入推广阶段,他要将这碗“绿色”的兰州牛肉面推广到全国。
绿色理念先行,一体化设计打造兰州“城市客厅”
甘肃科技馆
2012年,在国家未对绿色建筑做出明确要求的时候,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团队就想在前面,从甘肃科技馆的设计、施工到运营,全流程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绿色设计理念。
设计团队创造性地从功能空间与流线策略、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等方面出发,建立空间环境与绿色生态的适宜技术的和谐统一,营造一种建筑与城市相互交融的体验空间,打造属于兰州的“城市客厅”。
科技馆内部
走进科技馆,中庭采光充足,流线型设计灵动活泼。行走在馆内,即使空调开得不大,也倍感舒适,不开灯,也依旧明亮。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冯志涛介绍,甘肃科技馆强调空间环境一体化设计,采用被动式节能与主动式节能的方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建模模拟分析建筑物的光、热、风、水等环境,从而进行设计。
科技馆顶楼
走上顶楼,太阳能板、导光管、雨水循环系统等设备很是壮观,这都是设计研究院为科技馆量身定做的智能系统。
“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甘肃太阳能资源丰富,结合这一地域特点,科技馆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照明、供热水。”冯志涛说。
目前,甘肃科技馆已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入选国家优质工程奖。投入使用三年多来,甘肃省科技馆项目累计接待青少年儿童232万余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建筑与科技相结合,甘肃科技馆已成为“低碳、节能”理念最鲜活的实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