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了解黄河治理和保护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还称赞“黄河之滨也很美”。金城儿女精神振奋,倍感自豪!
两年多来,全市上下干群一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义不容辞的担当,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保护利用好黄河兰州段生态空间,建设美丽黄河之滨,着力做好“黄河文章”,讲好“黄河故事”。
一河贯东西,文脉流古今。金城兰州与黄河相互守望,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开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黄河穿金城。 (七里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涵养文脉 悠久文化“活起来”
白塔巍巍,水车悠悠,铁桥横卧,游船穿行……浩浩荡荡的黄河从金城穿过,把积淀上千年的黄河文化“浇灌”进这片热土,激活了一条条属于兰州自身独特气质的文化脉络。
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古遗存文化,以羊皮筏子为代表的水运文化,以黄河大水车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以太平鼓舞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兰州牛肉面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为代表的桥梁文化……多元文脉的交织交融,铸造出一颗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黄河大水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
文化是城市的“魂”。
从父辈手中接过“划锨”的马建华知道,多在黄河上划一天羊皮筏子,父辈们“筏客子”的文化记忆就会多留存一天。
“我们家的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已经会趴在羊皮皮胎上玩了。”今年63岁的马建华笑着说道,“我们一家就住在黄河岸边,祖父、父亲都是‘筏客子’。他们那个时候可和现在不一样,上百个载着瓜果蔬菜的筏子汇聚到雷坛河的码头,紧接着就进入兰州的市场,每天黄河上拉人、拉货的筏子来回穿梭,特别壮观。”
如今,曾见识“羊皮筏子赛军舰”的少年,已成为兰州“筏客子”中的老一辈,而且马建华做筏子、补筏子的手艺也是“筏客子”中的佼佼者。
“剥皮、脱毛、打眼、扎口、灌油、吹气、压形、晾晒……一整套工序下来得花半年工夫。”马建华顺手解开一只羊皮皮胎的“一只脚”,补吹了两口气,“我们‘筏客子’吹起一只皮胎只需要五六口气,这都是常年练出来的肺活量。刚做好的皮胎也需多放一年,才会更结实更耐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0月09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推动陇原高质量发展】临夏: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 2021年10月03日甘肃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 2021年09月30日“三调”数据显示:甘肃省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 2021年09月28日甘肃省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保护黄河”又添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