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薯花美陇原 薯香飘四海——定西市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1/10/11/ 02:5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崔银辉

薯花美陇原 薯香飘四海

——定西市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又是薯香飘逸好时节。

  陇中人对马铃薯有着特殊的情感。马铃薯帮助陇中人民解决了温饱,战胜了贫穷,实现了小康。马铃薯见证了陇中人民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过去,又承载着他们产业振兴的希冀。

  在这片热土上,马铃薯经过自给自足、产业培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以及转型升级等发展阶段。到如今,定西已实现由“中国马铃薯之乡”到“中国薯都”的跨越式转变。

  育良种 提品质

  种子是农业生产种植环节中最关键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作物生长收获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定西市已形成全国领先的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是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以前,群众种植马铃薯的方法很简单,把上年留下的马铃薯切几块,种到田里就好。“那时我们一亩地最多1000斤的收成。”安定区内官营镇米粮村薯农梁兴山说,有时候过年过节走亲串友时,谁家有好一点的马铃薯就互相赠送一些。

  现在不同以往,随着马铃薯产业的逐渐壮大,人们意识到种薯的重要性。

  “如今我会时常联系区种子站的技术人员,问有没有新品种,种下去试试看。”2017年开始,梁兴山流转1000亩地大规模种植马铃薯,“目前青薯9号种得最多,产量高,正常年景下每亩基本能收8000斤马铃薯。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马铃薯,好的种薯品质直接关系到收入。”

  如今,定西市共有种薯生产企业30家,年产原原种12亿粒。脱毒种薯不仅销往内蒙古、四川、云南等省区,还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国。

  巧种植 重技术

  位于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中,连栋温室内生机勃勃,绿意融融,一株株薯苗像小士兵一样整齐有序地挺立于苗床之上。掀起苗床围帘一角,马铃薯根须历历可数、根根分明,等待着营养液的喷洒。

  据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介绍,这属于雾培方式,每天都会在固定时间将营养液喷于根部。雾培法有助于杜绝土传病害,使原原种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离地苗床、椰糠基质、雾培法等国际领先的栽培技术皆被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应用于生产中。

  今年安定区的降雨量少于往年,但在鲁家沟镇太平村千亩马铃薯种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中,马铃薯长势良好。这主要得益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水肥管理+终端智能控制”的模式,可以比普通种植方式节地10%,增效20%。

  除了利用新技术,定西薯农也在向有机化种植方向迈进。在定西瑞源农产品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张巧花于2020年在石泉乡吕坪村种植了500亩有机马铃薯。

  “有机马铃薯全程可追溯,地里有10来个摄像头,种植过程中全部使用农家肥,对付害虫用粘虫板。”张巧花说,有机化种植前期投入大,产量相对较低,但售价高,一斤能卖到10元左右。

  如今,定西市不断优化种植布局,全市形成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优质菜用型和加工专用薯、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型及脱毒种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和优质菜用型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

  延产链 增价值

  如今的定西,着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注重推动马铃薯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马铃薯附加值和增加薯农收入。目前,全市已建成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32家,加工能力达86万吨,加工制品主要有全粉、变性淀粉、膨化食品、主食产品等。

  在定西瑞源农产品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张巧花的线下体验店内,马铃薯宽粉、马铃薯饼干、马铃薯醋等马铃薯加工制品种类多样、琳琅满目。

  张巧花算了一笔账,6斤马铃薯可产一斤宽粉,一斤粉售8元左右,除去加工费,这6斤马铃薯能增值3.5元左右。为了让产品更有影响力,张巧花申请注册了“巧花家庭农场”商标,其产品销往北京、四川、山东等地。

  “今年我们合作社在凤翔镇南二十铺村建了储存量为1200吨的储藏库和900吨的冷库,明年我们要发展设施农业,扩建40个大棚,试着加工一下粉条。”张巧花盘算着下一步的打算,憧憬着未来。

  待明年丰收,又是薯香飘逸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