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坚持稳中求进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聚焦

 2021/12/20/ 07:2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占东 洪文泉 王煜宇 文洁 曹立萍

坚持稳中求进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聚焦

参会代表分组讨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小龙

与会同志针对全会报告认真分析,热烈讨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兰石集团重装炼化公司承制的用于俄罗斯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处理厂项目的40台储罐装车发运。新甘肃·兰州新区报记者丁凯

甘州区“阳光产业”建设忙。资料图

酒钢不锈钢冷轧一厂生产的2205双相不锈钢系列产品。 资料图

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兰州铁路局口岸集装箱场站。 兰州路港供图

  实施强工业行动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12月17日至18日,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会议指出,要实施强工业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打造新能源及配套产业,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18日的分组讨论中,“实施强工业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为与会同志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强工业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把甘肃工业强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倍感振奋,充满信心,深感大有作为,机遇无限。我们将深入推进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特别是要聚集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资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突破的奖励力度。”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得信一边发言,一边介绍身边的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钢铁研究院碳钢板带研究所热轧品种研发高级工程师王云平,“她就是酒钢科技人才的代表,多次取得创新突破,也感受到了酒钢奖励科技创新的力度。”

  “嘉峪关市全力支持酒钢迈向高质量发展,对取得科技创新突破的人才要奖励。不仅酒钢要奖,地方也要奖。”嘉峪关市委书记雷思维接过话茬肯定地说。

  王云平说,在酒钢集团钢铝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科技人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产品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产品迈向中高端。

  分组讨论现场,大家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实施强工业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甘肃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我们倍感振奋,充满信心。”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阮英表示,兰石集团将严格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方面,发挥好石油化工装备产业链“链主”作用,大力实施“三化”改造,不断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再造和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利用好甘肃能源装备创新联合体平台,持续拓展光伏光热、核能、氢能、储能、新材料等市场和领域,全力做强做大新能源装备产业。

  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跃华说,工业装备制造是甘肃建投的重要经济板块之一。甘肃建投在兰州、兰州新区、武威和加纳特马投资打造了四大工业园区,在兰州新区、天水、榆中投资了三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在永靖投资建设了绿色建材产业园,工业板块走上了多元发展之路。我们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电动专用汽车制造、风电塔筒制造、光伏发电安装、水电施工等都形成了一定产能规模。实施强工业行动,我们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打造新能源及配套产业,是实施强工业行动的重要内容。”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军说,今年全省售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400亿千瓦时,均创历史纪录。2022年,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将加快构建“大送端”电网,全力推动陇东特高压建设,促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抓好“并网”和“消纳”两个关键,积极服务新能源发展,不断完善省级电力市场建设,打造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甘肃样板”,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甘肃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兴国表示,甘肃省气象部门将充分发挥专业和部门优势,将服务新能源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为风能太阳能精细化区划、预报预测提供技术支撑。目前,甘肃省气象部门已自主研发新能源风功率预测业务系统、太阳能光伏功率预测系统、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实现风光电数值预报产品订正、风光电功率预测模型动态调整、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等功能。甘肃省气象部门将不断提升新能源气象服务科技水平,全力服务甘肃新能源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着力增强科技支撑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王煜宇

  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我省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科技支撑力”进行重点部署。

  一年来,我省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科技发展生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做深做实创新合作,全省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陇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1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23位,居全国第二梯队。1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新增人数在全国并列排第9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我省坚持把兰白试验区、兰白自创区作为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头雁”,通过“创新驱动+先行先试”,推进各项试验举措、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今年,兰白自创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67亿元,较上年增长11.2%。兰白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095.3亿元,较上年增长10.9%。

  为了持续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我省组织优势科研力量申报国家项目,截至11月底,共计争取国家科技项目721项,获得财政科研资金6.43亿元,获得资金数量同比增长26.32%。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我省组织科技重大专项54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3项,“揭榜挂帅”制项目8项。省科技厅推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重构,加快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基地“撤转并改”,在现代交通、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向布局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7家。

  我省优化科技发展生态,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科技管理流程再造,重新构建科技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等。

  为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动创新创业,我省率先组建由企业牵头的首批7家创新联合体,投入科技经费1亿元,支持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354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迭代升级扶持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补资金6455万元。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我省出台《甘肃省高端人才引进扶持办法(试行)》,落实《甘肃省生态产业特聘科技专家选聘办法》,积极兑现各类奖补资金和津贴。加入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吸引、聚集全国优势科技力量解决“甘肃科技问题”,共获批项目17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4项,经费29872万元。前不久,2021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我省4名科学家入选。截至目前,在甘两院院士人数达17人。

  以创新平台载体为牵引,进一步推动创新合作。我省与中国工程院签订新一轮省院科技合作协议,成立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甘肃研究院;省科技厅组织承办第十三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术年会,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高峰论坛,与4家科技型中央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已启动实施;推进东西部科技协作,天津在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中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鲁甘东西部科技协作专项也已实施。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让保障有力度有温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甘肃省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群众关心的就业、住房、教育、养老等民生话题,释放出浓浓的暖意。

  今年年初,省政府提出实施“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及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实事项目”。截至11月底,全省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2.75万人,目前,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均已顺利完成。

  就业不仅是第一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会议指出,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

  今年以来,我省不断优化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实施好“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实事项目的基础上,统筹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三个国家基层项目,共招募高校毕业生7499人。紧扣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全方位提供线上线下招聘、网络直播带岗、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帮扶等服务,持续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截至目前,2020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5%。

  此次会议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

  有代表认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是稳定就业的根本性措施,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据了解,我省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聚焦高校毕业生、“两后生”、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截至11月底,全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4.19万人次。

  民生无小事,事事系民心。

  今年,我省教育综合改革多点突破,亮点纷呈。我省出台《甘肃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秋季在西部省份中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实行中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3+2”升本科等考试制度。截至目前,我省中小学“建宿舍扩食堂增学位”项目已超额提前完成省政府年初既定任务。全省972套教师周转宿舍已全部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完工率达到100%,已完成年度任务的108%,目前已有451套投入使用;全省的1171个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年度任务的117.1%;全省27个城区中小学增学位项目已全部完工,新增学位25520个,已完成年度任务的170.1%。

  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振奋人心。

  “会议提出,要真金白银加大民生投入,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减,为群众办的实事只增不减……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用真情实意做好民生工作。”代表们纷纷表示。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发展步伐加快,省政府“建设100个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民实事任务高质量推进,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6万张,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95%的城市社区。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住民生底线,就是稳住经济基本盘。

  新的一年,我省将以更深感情抓民生促和谐,真情实意做好民生工作,真金白银加大民生投入,真抓实干建好民生项目,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推动形成发展新优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立萍

  “要坚持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着力实施强省会行动和强县域行动,增强城市经济创新活力和发展能级,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形成全省发展新优势。”

  “从我省来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潜力和希望在兰州、在兰州新区……”

  ……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形成全省发展新优势,引起与会同志热烈讨论。

  “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全省经济工作的把航定向,又是对兰州新区改革发展的科学指导。”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在参加分组讨论时说。

  杨建忠表示,兰州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三新一高”,全力以赴推进“四区两新”建设,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承载地、主战场、主力军。以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努力在系统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扛重担、先发力、带好头。以综合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在管理体制、“放管服”、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绿色金融、财税奖励等领域创新突破。以引培产业增创发展优势,切实将“双碳”、中东部产业转移等机遇转化为兰州新区产业发展的强大后劲。以务实合作提升开放水平,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临空产业,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深入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这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在参加分组讨论时,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说。

  胡中山表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标准化、园区化、品牌化要求,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在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

  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将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紧扣总行战略、深耕陇原大地’的经营思路,确保各项金融措施落实落地。”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宋涛在参加分组讨论时说。

  宋涛表示,为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形成全省发展新优势,建行甘肃省分行将积极参与甘肃绿色发展,支持绿色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积极参与甘肃乡村振兴,支持甘肃乡村产业振兴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村生活生产方式实现智能化、智慧化,优化农村三资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参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逐步优化完善线上金融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