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千里沃野春意盎然——甘肃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02/21/ 13:20 来源:新甘肃 记者 王朝霞 王煜宇

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现代农业园区的新鲜果蔬。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王煜宇

  雨水时节,东风解冻,陇原大地,万象更新。在张掖,大棚里早春蔬菜新鲜水灵,养殖场内牛羊成群鸡猪满圈,制种田间农户整地施肥……处处涌动着滚滚春潮,孕育出勃勃生机。

  2月21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张掖市拉开帷幕,与会代表现场观摩,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盘点去年我省“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全面推进今年全省“三农”工作重点任务。

省委农村工作会观摩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回望过去一年,我省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乡村建设行动等重大任务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西地区小麦成熟景象。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玉黍穗黄粮满仓

  4015.2万亩、1231.5万吨!

  2021年,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4015.2万亩,较上年增加57.8万亩,粮食总产量1231.5万吨,较上年增加29.3万吨。

  两个数字,看似简单,殊为不易。

  2021年,全省夏粮喜获丰收。但甘肃粮食的“大头”在秋粮,入伏以来,我省中东部地区发生严重旱情,全省上下抗灾减灾,千方百计减轻损失。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降低。

  藏粮于地,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吨粮田”。

  “轰轰轰——”,田野间传来机械兴修农田的声音,窄块块、矮埂埂的碎片化的田块,变成平坦整齐、渠系相连、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我省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打造粮食生产优势片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2021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76.98万亩,2019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万亩。

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宁远村高标准农田。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藏粮于技,科技赋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为保粮食安全再立新功。我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1516万亩,推广膜下滴管垄膜沟灌等为主的农田高效节水技术1000万亩。同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增加地力,减少虫害,推动粮食绿色生产。

  种业是粮食增产的“芯片”。我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推广应用兰天34等抗锈小麦品种,五谷704、敦玉13、金穗1203等抗旱玉米品种和陇薯7号、庄薯3号等抗旱抗病马铃薯品种,粮食单产稳步提升。

  丰收的田野里,小麦颗粒饱满,玉米棒子穗大,马铃薯胖圆。收割机、剥粒机、挖掘机奔走田间,确保粮食颗粒归仓。2021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5%,全省节粮减损小麦6000万斤、玉米1.08亿斤、马铃薯8096万斤。

黄羊河农场马铃薯喜获丰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甘肃粮食总产量增长2.43%,再创历史新高,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3960万亩和1202万吨的年度目标任务,甘肃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2021年12月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年粮食生产工作突出的18个省份通报表扬。

  仓廪实则百业兴。我省勇担“粮安重任”,粮食产能站稳1200万吨以上台阶,为稳端“中国饭碗”贡献了甘肃力量。

  特色农业强县域

  红的枸杞,紫的葡萄,绿的西兰花,白的百合、牦牛和湖羊,黄的当归、黄芪和马铃薯……陇原特色农业,红橙黄绿,多彩绚丽。

  2021年,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和区域性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全省以实施“强县域”行动为目标,做好“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四篇文章,在全省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突出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等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庄浪县苹果挂满枝头。庄浪县果业中心供图。

  擦亮农业“绿色”底色,让土地生金。甘肃这块“玉如意”上,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像颗颗宝石,一个个特色产业拔节生长,绿色有机;岷山脚下,天然药仓,万亩岷归药香四溢;陇中大地,马铃薯畅销全国市场;陇东山塬,苹果万树摇红,香飘秋野。

  特色产业向适生适养地区集中。全省已建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925万亩,抓点示范种养基地786个,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达到2930个,打造产业大县14个。推动形成“一县一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挤奶车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生产主体向新型经营主体聚拢。全省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9家,总数达到3235家。特别是引进的中盛、海升、伊利、德青源、新希望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一个县甚至一个市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6%。9.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成员205.6万人,带动农户251.7万户。支持种养大户、返乡创业人员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全省家庭农场达到5.04万家。

  产业效益向产业园区聚集。我省加快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建设体系。巩固提升安定区、肃州区、凉州区、宁县、临洮县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环县、甘州区和安定区3县区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新启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1个,累计达到86个,实现“一县一园”全覆盖,产业集群优势突显。

平凉红牛。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万占全 摄

  营销战略向“甘味”知名品牌升华。我省实施以“甘味”品牌为统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品牌营销战略,分两批遴选了60个区域公用品牌、300个企业商标品牌进入《“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甘味”品牌在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排名第一。

  我省保持脱贫地区产业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分配向39个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加上东西部协作、劳务就业、农业保险等综合保障措施,稳定了脱贫群众收入,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产业之花,结出硕果。去年全省一产增加值达1364.7亿元,增长10.1%,增速连续五年排名全国前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3元,增长10.5%。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永昌县红萝卜购销红火。省农业信息中心供图

  千乡万村换新颜

  座座新宅错落有致,条条道路四通八达,房前屋后花繁果盛……

  从河西一个个功能俱全的城镇,到陇东一处处山环水绕的乡村;从陇中一个个初具规模雏形的中心村,到甘南陇南一个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我省乡村建设行动梯次有序推进。

  甘肃地域狭长,地理气候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省按照国家“多规合一”要求,统筹要素,一张蓝图,选取73个村庄开展两轮省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编制完成2321个村庄规划。

  千乡万村、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省实施“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留住乡土文化,保留乡土味,不搞大拆大建,突出地域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去年完成500个省级示范村建设,带动全省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梯次推进。

夏河县阿木去乎镇安果村。甘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村庄美不美,重点治山水;农业强不强,重点治抛荒;村民富不富,首先在人居。”腰包日渐丰实的陇上村民,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美丽屋场、美丽庭院和美丽产业成为美丽乡村的标配与追求。

  甘肃大力推进农村改厕革命,实施改厕50万座,全省行政村卫生公厕覆盖率达到97%。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1.49%,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达60.29%,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同时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08万公里。新建改造配农网线路1.9万公里。引洮主体工程全线建成通水,惠及5市13县区600多万群众;完成144处农村水源保障工程。

  我省推广以党建为统领、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支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互促互进的乡村治理模式,推进3个国家级试点县和22个示范村镇试点示范,创建15个省级试点县,深化移风易俗,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

俯瞰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陇南市委宣传部供图

  甘肃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一幅别样的乡村美丽景图正徐徐展开。

  春光眼前、希望无限,播种希望、续写辉煌。甘肃在新征程上,将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乘风起航,谱写农业全面升级发展的壮丽篇章,描绘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