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细说2021甘肃农事“成绩单”

 2022/02/23/ 14:59 来源:新华社

  刚刚过去的一年,甘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方面,交出了一份闪亮的“答卷”。全省10.3万户监测对象全部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超过85%的农户落实两项以上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46.3亿斤;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甘味”农产品品牌影响进一步扩大;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更多村民用上了卫生厕所……

  这是22日在甘肃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成绩单。

  甘肃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甘肃2021年的“必答题”。

  家住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拱北湾村的马麦芷不是贫困户,却一直徘徊在贫困边缘。家里养了十几只羊,一年收入一两万元。

马麦芷在给羊添加饲料。(受访者供图)

  “以前是过一天算一天,凑合着混日子。”马麦芷说,去年初,他家被村镇领导小组测定为边缘易致贫户。在当地政府“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下,他用养殖补助新添20只母羊,还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帮助下,学会为羊羔定期防疫、驱虫。养殖方法一转变,羊两个月就上膘,收入也增加了。

  马麦芷不是个例。拱北湾村驻村第一书记韩磊介绍,村里有18户监测户全部消除风险,目前全村户均羊存栏量超过19头,人均年收入突破6500元,每户至少有1人通过技能培训就近就业或外出务工。

  2021年初,为巩固脱贫成果,甘肃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家庭进行动态监测,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记者在甘肃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全省3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摸排出监测对象10.3万户,全部落实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过去的一年,吕国斌收获颇丰。与农户签订的1万多亩制种玉米喜获丰收,制种玉米机械化去雄作业也有了重大突破。

  吕国斌是张掖市临泽县瑞源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在玉米制种行业打拼了多年,最令他振奋的是制种玉米行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吕国斌所在的张掖市是国家重要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每年玉米制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近年来,在制种玉米去雄环节,当地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非常迫切。

吕国斌与他购买的玉米种子收获机。新华社记者 王朋 摄

  两年前,他开始摸索购买制种玉米去雄机作业,当时去雄率在85%左右。“如今,市场推广的去雄机去雄率已经达到95%。”吕国斌难掩兴奋,他算过一笔账,制种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采用机械化作业比人工作业每亩节约成本达530元。

  记者从甘肃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甘肃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全省综合机械化率为63.5%。不只如此,甘肃在高标准农田整治、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得益于这些举措,甘肃在去年发生较严重旱情的情况下,实现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46.3亿斤。

  过去的一年,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窑坡村也有不小的变化。记者曾两次到访窑坡村,近期在该村看到,盖着蓝色、红色顶棚的彩钢房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建起来的养殖圈舍。

这是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窑坡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朋 摄

  “过去村民家里养牛不过2头,养羊不过5只;脱贫攻坚行动以来,产业扶贫资金、小额信贷、信用贷款等资金政策解了大难题。”村民马继国说,近几年,他累计贷款50多万元,用于扩圈扩群,牛年养殖量由过去的几头增加至超过百头。

  窑坡村村支书孙登云介绍,2013年之前,窑坡村牛羊年养殖量不过700头(只),现在仅羊存栏量就超过了1500只,养殖规模实现倍增,已由过去的深度贫困村成为安定区养殖示范村。如今窑坡村走上了一条草畜一体化的循环发展路子,村里有不少农户还在市区或周边城镇买了房。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为稳步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一定基础。不只如此,过去的一年,甘肃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壮大、产业聚集、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升明显。受访基层干部介绍,基层干部和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底气更足了。

  22日,甘肃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张掖市召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