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影评】跨越山海的奋斗故事

 2022/02/25/ 05:0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特约撰稿人 杨文秀

【影评】

【乡村振兴进行曲】

跨越山海的奋斗故事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杨文秀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拍摄的纪录片《闽宁纪事》,记录了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命名的生态移民小镇——闽宁镇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中取得的傲人成绩。

  《闽宁纪事》分上、下两集,时间跨度23年,全景式地再现了从福建省向宁夏回族自治区派出援宁干部,西海固贫困山区群众易地搬迁到闽宁村,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共同推动闽宁协作的历史进程。片中凝聚着几十年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既有对过往艰苦岁月的回顾反思,又有对当下成绩经验的总结对比,诸多真实平凡的个体命运的改变与整个时代主题呼应、联结,最终生动地展示出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惊人蜕变。

  该片的开场极具象征意义,在闽宁镇奠基23周年的纪念活动上,福建省首批援宁工作队队长卓金贤与搬迁到闽宁镇的最早移民之一谢兴昌再度重逢,一个带着浓浓的南方口音,另一个说着一口宁夏方言,在南言北语中拉开回顾福建、宁夏携手扶贫的历史序幕。尤其是记录着过去西海固面貌的纪录片,令20世纪80年代末西海固十年九旱的景象与当下繁荣昌盛的景观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片中采用了分屏对比的声画方式,将记录闽宁镇建设和改造的照片与改造发展后的景象同屏展示,同一个画面中,帮扶干部率领村民挖水渠、打水井与规模化的自来水、滴灌喷灌设备;修挖公路与绿化带环绕的高速公路;平房校区与高层现代建筑教学区层层比照,无需多言,过去和现在的巨大差异,验证着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西北贫困山区人民命运的改写。

  除了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该片用诸多真人、真事、典型事迹娓娓诉说着帮扶、实践、奋斗是如何改变着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共同造就了改换山河的奇迹。从帮扶、实践多个视角展示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令该片的内容更为饱满丰富,也更生动地阐释了东部与西部协作互助的主题。除了一批批派驻的帮扶干部对基础建设的支持和努力,该片更多地从技术、产业、观念的帮扶角度着手,展示科学家、企业家、学者们是如何带来新观念新技术,培育出一个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产业。在呈现希望和变革的同时,也真实地揭示困难与问题,例如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将菌草技术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开启以产富民、产业扶贫的路径,一开始就遇到南方菌种北移水土不服的问题,在进行技术攻坚的同时,敢于尝试的移民刘昌富主动配合试种,致富后动员乡亲们一起栽培巨菌草;面对新旧观念的碰撞,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兰思仁率先带领专家团队试种本地从未种植过的花果苗木,当地村民王玉在自家宅地上试种,实现收入翻番。正是这种共同克服困难、互相协助的信任令新的产业技术得以迅速推广,并成为当地的优势项目。

  奋斗不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闽宁纪事》不仅向外界展示着改造物质世界取得的功绩,更积极地传递出扶贫先扶智,改变贫困首先要改变观念、重塑精神的意识。片子选择更有人情味的平民视角,深入个体的心理世界,给予普通人以尊重和关怀。例如移民搬迁户马燕从一个赋闲在家的家庭妇女,逐渐成长为电商主播,镜头更多地深入人物的心路历程,从不敢面对新世界、心存自卑,到主动学习,坦然面对镜头,完成了人物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和自我认同;为了帮扶群众,福建第11批援宁干部樊学双创建了托养扶贫车间合作社;以辛宝同为代表的残疾人士,正是依托托养扶贫车间的帮助,从解决基本生活到实现自力更生,再到脱贫致富,成为残疾人电商团队的领头人,重树勇气和信心。从福建远道而来的企业家陈德启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力量带到贺兰山下,建造葡萄产业园,经过十几年的改造和坚持,植树造林,挖井引水,摸索出深沟矮种技术,不但让荒滩披上绿装,将优质葡萄酿成美酒,更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改变了许多移民家庭的命运。作为西海固这片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影像记录,《闽宁纪事》用闽宁协作的奋斗成果,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和期待。跨越山海的携手奋斗,也将在时间的长河里继续谱写奇迹。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