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总编辑会客厅·直通全国两会】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022/03/10/ 07:5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崔亚明

【总编辑会客厅·直通全国两会】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周尚业:马委员您好,很高兴能在全国两会期间与您连线。经过二十多年的荒漠生态学研究与荒漠治沙实践,您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沙漠医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您一直在为西部的生态环境保护鼓与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请您谈谈认识和体会。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甘肃是全国沙化土地分布大省,是我国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治理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总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治沙,重点工程带动,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全省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从1994年我国开展首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以来,我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每年都在明显减少。这得益于我省围绕绿洲、道路、风沙口,建立了一条相对完备的防风固沙体系,全省470余处风沙口得到巩固治理,重点风沙口植被明显改善,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近年来,我省河西地区局部产生的原发性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

  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周尚业:防沙治沙是我省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防沙治沙的不断深入,现在治沙的难度越来越大。请您谈谈我省防沙治沙的主要难点在哪里?我们又将如何克服?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成绩亮眼,但困难同样很大。我省沙化土地面积1217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6%,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市、区)。面积大、成本高是制约治理的首要因素。

  我省防沙治沙工作同时还存在着投资比较单一,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科技支撑不足,缺少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和高水平技术人才等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省委省政府也在高位推动,已经制定出台《甘肃省关于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指导意见》,为全省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遵循。指导意见同时明确全省防沙治沙阵地战总体目标:自2020年至2025年,全省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1035万亩,推动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要彻底打破瓶颈,我建议进一步做好制度设计,省市县要立足实际做好防沙治沙规划,尽可能做到把沙漠边缘县区能纳尽纳,全部纳入全省防沙治沙工作体系,全省“一盘棋”,齐抓共管推动综合治理。要尽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防沙治沙工作。

  此外,要进一步加大科学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索构建新能源发电、生态修复、帮扶利民、生态旅游、荒漠治理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推动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

  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周尚业:今年全国两会之后,您对生态建设工作及防沙治沙有什么新的期待?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

  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

  目前,我省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期待我省进一步抢抓机遇,以大熊猫、祁连山、若尔盖三个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自然要素一体化保护修复,实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我省要抓住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这个机会,建设符合我省省情、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之路,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整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