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2021敦煌论坛:‘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现场。
樊锦诗带领项目团队在莫高窟第275窟核对石窟考古报告测绘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王芳芳
敦煌自古以来便是“华戎交汇一都会”,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来自南亚、西亚、中亚、东亚甚至欧洲的文化汇聚于此,不同民族与各种文化在敦煌交汇、交流、交融,共同促进了敦煌辉煌文明的形成。
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
自1944年以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资料匮乏、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敦煌石窟清理、内容调查、洞窟编号和供养人题记抄录工作,开辟了敦煌石窟系统研究的先河。
1984年以后,敦煌研究院进入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术观点、科研方法不断创新。在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学研究步入繁荣发展新阶段,一批又一批各学科研究人员加入到敦煌学研究的行列,敦煌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敦煌学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学术观点、科研方法不断创新。
“加强敦煌学的研究,是始终摆在敦煌研究院面前的艰巨任务。”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更是紧紧围绕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这一目标,进一步拓展人文社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8年3月,敦煌研究院专家赴阿富汗巴米扬石窟考察。
石窟考古 有序推进
在石窟考古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对十六国、北朝、隋代、唐代前期、唐代中期和西夏时期石窟进行了考古分期研究,对莫高窟窟前遗址和莫高窟北区洞窟实施全面清理发掘,发现了一批殿堂遗址和一些新的窟龛,出土了大量珍贵遗物,基本弄清了北区洞窟的数量、功能、性质。
2011年,经过数十年努力,由樊锦诗先生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出版。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较高规格的奖励——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
2020年,主持编写《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的樊锦诗先生,荣获法兰西学院“第二届汪德迈中国学奖”。该奖项以汪德迈的名字命名,在世界范围颁发,系终身成就奖。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石窟寺考古工作研究体系,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建立石窟寺考古报告编撰模式和规范并向行业推广。
——继续推进莫高窟考古报告和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
——加快石窟内容整理与研究,完成六处石窟内容总录修订与编纂。
——加强田野考古研究,开展了河西中小石窟及周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
锁阳城—塔尔寺遗址是河西地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遗存。2019年,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开始了对这一遗址的发掘。
三年里,考古工作组对锁阳城—塔尔寺遗址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塔尔寺遗址山门与大殿的结构,山门和大殿上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等建筑构建。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介绍道:“这些成果不仅对于准确认知古代敦煌地区城市基本面貌、格局、规模、构成、变迁、历史沿革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于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的深入探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8年9月,“绝色敦煌之夜”文艺演出在敦煌大剧院举行。
学术研究 硕果累累
有了方向和目标,再远的路也能到达。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紧紧围绕建设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这一目标,全方位、多维度挖掘和阐释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取得累累硕果:
——相继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石窟图像专题研究”“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3项。
——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合作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及以上课题70余项。
——敦煌莫高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敦煌研究院获批国家考古发掘资质证书,锁阳城—塔尔寺遗址等田野考古发掘项目顺利推进……
在深厚的学术积淀基础上,敦煌研究院五年来共出版《敦煌艺术大辞典》等学术专著8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在编辑出版工作上,近五年共计编辑出版《敦煌研究》30期,出版《敦煌画研究》等学术著作19部。特别是《敦煌研究》,目前已出版191期,发表论文3800余篇,内容涉及敦煌学的所有专业,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敦煌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和学术载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敦煌学的主阵地,引领、推动着国际敦煌学不断发展。
2021年,学术期刊《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获批创刊。该期刊旨在推进石窟与土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刊载科技考古文物数字化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敦煌学乃至丝绸之路研究高质量发展。
《敦煌研究》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数字技术 助力保护
海外游子,最令人牵挂。
尽管敦煌学研究硕果累累,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让敦煌研究院专家们无时不在牵挂着。
面对数量品种繁多、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复杂多样的海外敦煌遗书,敦煌研究院最先提出了“数字化复原”构想。
2012年,由敦煌研究院主导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立项——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敦煌遗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尽可能将各地所藏敦煌遗书资源信息汇集在一起,建立完整的敦煌遗书信息资源总库,以期进一步实现全球各地所藏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复原。
目前,敦煌研究院对全球各地所藏敦煌汉、藏文遗书的基本信息和研究文献信息等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已接近完备。这些信息已经部分导入数据库平台。
在此基础上,敦煌研究院于2021年组织成立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工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编制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工程——法藏敦煌文物(一期)2022年度工作方案》,于2022年完成法藏敦煌文物叙录、录文,初步构建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建设数字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工作。
敦煌遗书数据库。
广阔平台 展示精彩
敦煌之美,风华绝代。其中,敦煌美术,是敦煌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玫瑰,芬芳馥郁,令人魂牵梦萦。
在敦煌美术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精心“灌溉”、悉心“养护”,使敦煌美术这朵“玫瑰”绽放迷人芬芳——
多年来,先后对敦煌石窟各时期、各类型的美术作品风格、技法与美学特征作了总结性研究,并开展了敦煌石窟美术史研究,《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卷》已于2014年出版,在建筑、图案、飞天、山水画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来,持续开展莫高窟第172窟整窟复原临摹和东千佛洞壁画临摹等项目,临摹创作岩彩画160余幅、彩塑20余身,《锦绣丝路》《敦煌映象·丝路虹霓》等6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10幅作品参加“百年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甘肃省美术作品展”。
在文化和学术交流方面,敦煌研究院同样用心用力,走出了一条条独具特色的“敦煌道路”——
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甘肃省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以及敦煌研究院佛学研究中心等平台,成功举办“敦煌论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麦积山国际雕塑论坛”“绝色敦煌之夜”等学术论坛、艺术展演,让敦煌之风劲吹华夏大地。
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修班、“丝绸之路与敦煌学”“敦煌读书班”“莫高讲堂”“敦煌艺术沙龙”等系列学术讲座,让敦煌之花四季盛开。
先后选派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日本、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十余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让敦煌之种播撒世界,让敦煌之果世界分享。
……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敦煌研究院正在不断扩展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持续推进敦煌石窟考古、敦煌艺术、敦煌历史、民族、宗教、文学、敦煌与中外关系、敦煌藏文文献研究,全方位、多维度挖掘和阐释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敦煌学研究,必将更上层楼。”展望未来,赵声良信心满满。今后,敦煌研究院将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敦煌学研究,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拓展研究领域,寻找突破口,在更大范围内采取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对比的研究方法,推动敦煌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为建成敦煌学研究高地,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而奋发努力。
敦煌研究院 组稿 统筹: 杜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1月07日敦煌学生颜智禾荣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 2021年09月26日【交响丝路 文博天下 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特刊】共促敦煌学创新发展——记2021敦煌论坛:“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21年09月25日敦煌论坛:“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 2020年03月05日【重推】导夫先路的敦煌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