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西北师范教育的“掌灯人”

 2022/05/13/ 05:5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苏家英 通讯员 赵宝巾

  扎根陇原,躬耕不辍

孔宪武带领学生在野外实习

  80年弹指一挥间。回望时光,在兰办学80载,学校由起初的24间土坯教室、1020名在校学生,发展到如今现代化教学楼鳞次栉比,校舍总建筑面积逾100万平方米,各类学生39232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西北师大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主动承担起发展西北文化教育事业的责任,始终把自己的命运融入大西北的广袤黄土地,成为推动西北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基因深深植入了西北师大人的精神血脉。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斯百先生毅然离开舒适的生活环境,率领韩天眷、洪毅然、刘文清等著名学者来兰,挑起承建西北师院艺术系的重担,不远万里将石膏像从南京抱至兰州,行程三天三夜……为开拓西北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怀着满腔热情,带头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并带动230余名优秀在美留学生冲破重重障碍,于1950年7月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1953年,南国农与萧树滋两位先生携手同赴大西北,被聘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共同发展电化教育,在黑板+粉笔上课的那个年代,让“电化教育”有了学科“身份”。

  岁月长河,似水流年,先生始终怀揣一颗滚烫的“中国心”,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担当。

  正是有像他们一样的一个个“大先生”,如袁敦礼、董守义、常书鸿、黄胄、焦菊隐、李秉德、孔宪武,胡德海等在学界“响当当”的名字,也让西北师大的存在更有“分量”……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胸怀大局、心系大众,着力开辟在祖国大西北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西北师大成为传播先进革命文化的“先锋队”、先进社会文化的“桥头堡”、先进科学文化的“集聚地”。

  西迁兰州的办学史,就是几代师大人献身西北教育事业的创业史和不畏艰辛的奋斗史。饮着黄河水,脚踏黄土地,西北师大人身上浸染着执着、勤朴的西北性格。

  “国家级教学名师”赵逵夫,执教杏坛,滋兰树蕙,始终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先秦两汉文学、古典文献学、甘肃地方文化等领域造诣深厚,是甘肃省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

  近年来,“兰州百合”亮相“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成为甘肃兰州的一张“名片”。这背后,离不开西北师大张继研究员默默无闻的奉献,她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成功解决了鲜百合防氧化、储运保鲜关键技术,保留了百合的口感和色泽。

  同时,西北师大立足西北基础教育前沿,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构建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适应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师教育模式,使学校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排头兵”。《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等著作成为全国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培养的经典教材;先后实施了“教师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和推进计划,构建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培养的教师教育模式;“三转化”“三结合”“志智”双扶的“西北师大教育扶贫模式”……

  一套套理论体系、一个个行动计划、一条条改革举措,探索形成了师范教育特色鲜明的“西北师大经验”。

  如今,这经验如同“种子”已在陇原大地开花结果。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在临夏州各县市中小学,《千字文》武术操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西北师大依托学科优势,以“互联网+支教”的模式,为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助力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兰办学80年,西北师大始终高举师范教育大旗,紧紧围绕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建立了从普通教育到职教师资的全专业、从中心城市到偏远农村的全领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层次教师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发展西北文化教育的中流砥柱。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