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读者出版集团篇】《读者》:永远的心灵读本

 2022/05/23/ 08:3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施秀萍

《读者》:永远的心灵读本

  《读者》编辑部。

读者博物馆《读者》杂志专区。

《读者》的小读者。

《读者》杂志创刊四十周年纪念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从甘肃人民出版社一间小小的编辑室,到黄河风情线上亮丽的文化地标;从一本杂志,到价值370多亿元的文化品牌;从期刊出版,到“编印发”一体化发展,再到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40余年间,《读者》不断创造辉煌、续写传奇。

  她初心如磐,传播优秀文化,展现中华风度。

  她始终如一,温和明亮,宽容友善,优美灵动,永远是辨识度最高的那一本,永远是“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读者杂志社全体人员合影。

  变与未变

  “一本刊物,哗众取宠容易,讨好迎合容易,趣味滑落容易,坚守笃定却很难。”在《读者》创刊40周年纪念刊卷首语中,读者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升这样写道。

  “坚守笃定”的是什么?是内容为王的理念,是始终如一的优质内容!

  回顾《读者》40年发展历程,一条价值主线分外清晰——

  1980年代,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

  1990年代,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文化;

  2000年代,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2010年代,我们塑造健康的价值观;

  2020年代,在这里,感受中华风度……

  这是《读者》杂志的办刊宗旨。

  她,是进化的,紧随时代,适时微调,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她,又从未改变,始终如一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始终如一提供有营养、有品质、有温度的健康内容,为读者带来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家叶舟说,当我们谈论《读者》杂志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我个人以为,我们是在谈论自己的青春、奔跑、爱情和美好的年代,也是在谈论共和国的一段燃情岁月,以及这一片土地上的壮美风景。

  一位大学教授从《读者》创刊起便开始订阅,40年来从未间断。他说:“始终如一为社会提供健康、积极、阳光、正能量的精神食粮,这就是我对《读者》的喜爱始终如一的原因。”

  一位《读者》的忠实粉丝说,《读者》有一种“神奇的能力”,任何时候随手抽出一本,都能让人沉浸在阅读中,一扫阴霾,安静下来。

  “读着《读者》长大的孩子不容易变坏,读着《读者》长大的孩子也不容易被打败!”河北某中学校长这样总结《读者》对她的孩子和学生带来的影响与改变。

  2021年,《读者》年发行量连续20年领跑中国期刊,创刊以来累计发行量突破21亿册。对于《读者》这本完全市场化的杂志,广大读者用选择表达了自己的热爱与肯定。

  从未缺席

  2021年11月,当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袭击陇原大地的时候,读者杂志社将价值50万元的图书、杂志送到了封控小区、高校、医院和隔离点、健康监测点,为人们在难熬的日子里送去一份心灵慰藉。“《读者》用文字的力量,给我们传递了爱和温暖。”张掖市甘州区居民李女士说,孩子停课在家,在上网课做作业之余,一起阅读《读者》成了全家的“必修课”。

  《读者》外表高雅、清新、隽永,但骨子里却是满满的热忱。她心系社会民生、天下家国,充满了责任担当和人文关怀。特别是近年来,《读者》自觉与祖国、与时代同频共振,以具体而微的视角,切入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党、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叙事中,从未缺席。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读者》策划并隆重推出《读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篇章,用71篇文章、4个美术专题、300余幅配图,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等精神,系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精神谱系。

  “这些故事首先打动了我们。很多稿样都被编校人员的泪水打湿。”特刊责任编辑周广挥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把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希望通过英雄们的故事,吸引鼓励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

  2021年,《读者》迎来创刊40周年。

  40不惑,正是风华正茂。

  “40岁的《读者》将再次出发!”读者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宁恢表示,“我们将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字,一如既往书写和记录时代的进步、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工匠精神

  《读者》出品,必属精品。

  一本《读者》,就是一件艺术品。她的美,体现在封面、文字,体现在版式、插画,甚至是装饰线和字体。许多读者,阅读完《读者》,总不忍轻弃,哪怕书页泛黄,哪怕搬家迁徙。

  精品,如何炼成?

  是日拱一卒、慢火细炖的耐力与恒心;是一期一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价值追求。

  ——精品的背后,是人才、是制度、是文化。

  40余年办刊实践,读者杂志社锤炼出了一支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人才队伍,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作业流程,形成了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办刊文化。

  每期杂志,编辑要从3万余篇稿件里优中选优,精选50余篇刊发。每篇稿件在与读者见面前,至少要经过50多天的精心打磨,不少于13个校次,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0.5以下。走进《读者》编辑部,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编辑们案头写满红字、细微到标点符号的“花脸”稿。

  ——精品的背后,是对作者的尊重,是对原创作品的重视。

  《读者》诚意满满——

  1990年起,《读者》在中国文摘类杂志中首创“一稿三酬”制度,即向作者、首发出版物、荐稿人三方同时付酬。这是对作者、出版者、推荐者的尊重。

  2003年8月,《读者》在国内率先与近两百位知名作家、学者签约。

  2004年9月,《读者》(原创版)创刊,专门刊发优秀原创首发作品……

  40年一路走来,《读者》团结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他们中不乏刘心武、梁晓声、刘醒龙、毕淑敏等华语文坛知名作家,也有肖复兴、鲍尔吉·原野、于坚、刘荒田等中生代实力作家,还有岑嵘、明前茶、凸凹、星竹等新生代青年畅销作家。正是这些优秀作者,用他们的优秀作品,共同撑起了《读者》优质内容的天空。

  2021年,《读者》创刊40周年之际,甘肃人民出版社与读者杂志社联合策划出版“读者签约作家精品选粹”系列丛书。这,既是回馈读者,也是向《读者》作家们的深情致敬。

  ——精品的背后,是对美的不懈追求。

  从1982年起,《读者》约请全国著名艺术家为杂志配图。许多艺术家因此与《读者》结下了不解之缘。2021年,《读者》创刊40周年之际,《读者》插图大型线上文献展开展。插图画家杜凤宝说:“自《读者》杂志创刊至今,我已为其创作插图近40年之久,从当初的喜爱升华为责任——按时完稿,画得更好!我已将自己视为《读者》杂志的编外成员。”40余年间,两万多幅精美的插图,简洁疏朗的版式,大量优秀的摄影、美术、书法、音乐作品,相得益彰、融合互补,形成了《读者》温润的艺术气质。

  正是持之以恒、无处不在的精益求精,铸就了《读者》始终如一的高品质。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