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2022年度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2022/06/15/ 19:29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屈雯 通讯员王世江

  每日甘肃网兰州6月15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屈雯 通讯员王世江)今天上午,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2022年度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姬安岳,省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副处长伏雄飞,省纪委监委派驻省政府办公厅纪检监察组副组长李录敏,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赵少智,二级巡视员王处机,馆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晓琴,全体馆员研究员,馆机关干部及离退休职工,甘肃日报、甘肃广播电视总台、甘肃经济日报、凤凰网甘肃频道、今日头条、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兰州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共13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副馆长杨贵言主持。

  会议传达学习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甘肃省“两会”精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国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工作会议精神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文件,向续聘研究员颁发了聘书,二位馆员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馆党组书记、馆长赵少智作了工作报告。

  会议认为,2021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馆党组团结带领馆员研究员和机关干部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党组的统领作用发挥充分,两支队伍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指导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根本遵循;二是深入挖掘文史资源,服务文化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三是服务馆员研究员的能力水平有了新转变;四是抓好作风建设,有效提升机关服务能力和水平。

  会议指出,2022年的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始终做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定弘扬者,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始终做“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忠诚拥护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体现到实际工作中。2022年,文史研究馆的工作也将紧紧围绕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主题展开,力争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全省“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努力使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一要结合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谋划推动文史馆工作。2022年,馆党组将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机关政治学习为依托,及时跟进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决策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馆员研究员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主动对标,寻找差距,把准政治方向,汲取奋进力量。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目标新任务,紧紧围绕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文史研究馆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动,重点围绕文化强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与文史研究馆工作息息相关的重点内容,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与结合点,深度对接、高度融合、统筹推进,力争全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建言献策、统战联谊和机关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二要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馆员、研究员社会声望高,联系广泛,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和尊重,馆员在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主动多提有益帮助政府完善机制、推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目前,我省正处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叠加期,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地位更为重要,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地理区位、初级产品保障的优势潜力更加凸显。各位馆员、研究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注重倾听社会各界和群众心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社情民意,架起与人民群众联系的“连心桥”。要围绕当前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发展等问题,坦诚谏言、秉公抒怀,积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出高招、献良策,努力提供有分量、有价值的咨政建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准确把握我省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选准调查研究和咨政建言的工作切入点,开展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撰写观点新颖、富有深度的建言报告,特别是要注重深入基层一线,及时发现和总结来自一线具有生命力的新鲜经验,形成真知灼见,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三要在助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甘肃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加快这些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整理,有利于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展示陇原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甘肃文化的软实力,从而加快推进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重点工作,省上从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的措施和意见,各位馆员、研究员要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依托甘肃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通过文史整理、修史编志、著书立说、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活动,传承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省文化强省建设添砖加瓦,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各位馆员、研究员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深入挖掘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增添文化内涵、实现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目的。馆党组也将统筹谋划,注重发挥好馆员、研究员在艺术创作、统战联谊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交流,把甘肃的历史、文化和潜力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支持甘肃,提升甘肃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要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再塑机关干部职工新形象。只有不断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履行组织、管理、服务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为馆员、研究员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要持续不断提升机关干部素质,探索报刊发表文章奖励制度、举办读书论坛、开展知识竞赛、举办公文写作讲座等措施,推动机关干部学理论、学业务、学新知识,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努力建设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业务能力、服从和服务大局的过硬干部队伍。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加强服务保障,规范服务行为,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对于一些重大热点问题,要通过出题目、交任务等方式进行,达到为馆员、研究员提供高质量、标准化和深层次服务的目的。注重加强与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纵向联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争取上级单位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注重与兄弟省区市文史研究馆的横向联系,加强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互通信息,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建立友好合作机制;积极搭建平台,持续解决馆员、研究员出书难、办展难和宣传推介不到位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拓展馆员、研究员施展才华的空间。对馆员、研究员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及时列入《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库》陆续出版;对于不为外界所知的精品力作,借助与媒体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加强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省内高等院校的沟通协作,建立有效合作机制,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努力在促进甘肃文化展示、弘扬国学传统、倡导社会新风方面取得更多成效。五要结合创新两支队伍服务和管理,在办实事中开新局。推动文史馆的工作,根本保障是带好馆员研究员和机关干部两支队伍,这也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馆党组的重要职责。今后,既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对文史馆工作的最新指示和要求,同时也要结合甘肃的自身实际,学习先进兄弟馆的办馆经验,在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中寻求突破,找准工作着力点,在办实事、解难题中展现新作为。统战工作条例中指出要“加强对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的工作指导”,今后的工作中,文史馆将加强与省委统战部的联系,充分体现统战性和荣誉性,寻求省委统战部对文史馆各项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在推动重点工作中,馆党组将按照年初议定的重点任务分解表和责任书,定期抓好督查和落实,重点抓好考察调研、成果出版、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紧密结合甘肃的实际和文史馆的实际,真正做到上报的建言要能落地见效,艺术创作要展现甘肃之美,研究成果要紧密结合文化强省建设。在服务管理方面,最近配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政府参事制度文史馆员制度的若干措施》,馆里也研究出台了馆员研究员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措施的细化和量化,进一步推动我们更好地服务好馆员、研究员。此外,对于巡视反馈中指出的机关干部不能较好胜任服务对象的问题,一方面馆党组将在今后进人中严把关口,另一方面将通过组织外出培训、开设职工课堂、严明工作纪律、改变工作作风等方式,提升机关干部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在选人用人方面,馆党组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文史馆干部队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