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权威发布

关于推荐燕小康同志为甘肃省参评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候选人的公示

 2022/06/24 23:50 来源:每日甘肃网

与人民共情 为时代放歌

——燕小康同志事迹介绍

  燕小康同志自兰州大学经济系毕业后33载扎根新闻报道一线,与党同心,坚定政治方向,做党的声音的忠诚传播者;与正道同向,坚持明德敬业,做清风正气的引领者;与时代同行,坚持人民至上,做人民史诗的讴歌者。他自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融入思想血脉、化为新闻实践,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他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121雨水集流工程’帮扶先进个人”,3次被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授予甘肃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先进个人,3次获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他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3-2014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首届中国科技新闻奖(科技部、中国记协主办)、“关注森林新闻奖”二等奖(全国政协、中国记协等主办)、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1996年度中国广播奖二等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2001年度全国法制好新闻二等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15年度创优一等奖等。

  他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用“四力”锻造自身,深挖最有新闻价值的线索,采制的稿件冒着热气、透着灵气,被老百姓誉为“咱掏心窝子的话都上了广播啦”。他时常告诫自己:做记者就要“四力”并进,增强见识、谋虑、思维和格局能力,提升对新时代伟大实践的认知能力,因为认知在哪个层级,写就的报道就处在什么样的层次。”他坚持以工匠精神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与分析,创新报道手法,不断精进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方法和技巧路径,以多元视角、细节精细的讲好中国故事,尽力满足受众不断增长的信息获取需求与审美感受不足的矛盾,在实现第一时间披露的大前提下,追求精雕细琢的表现力,让新闻有思想、有温度,塑造新闻新的生命力。

  2020年,他深入践行“四力”要求,赴武威市采访生态文明建设,采写主持制作的广播专题《瀚海追梦 留住绿洲》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通过几个小故事让受众感受到中国西部大漠农民的所想所做,抓住了新闻报道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报道采取微观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来表现大主题、大情怀、大新闻,运用新闻当事人声情并茂、鲜活生动、由表及里、娓娓道来的讲述,把节目时间留给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创新性治沙和科技治沙,让人民群众占据“C位”、成为主角,增强现场感和交互感,既见人见事又体现了内容的“年轻化”,讲好中国治沙故事,讲好治沙精神代际传承,提升报道的冲击力、生命力、穿透力。作品呈现的故事和搭载在故事之上全球应共同面对的诸多环境热点问题,通过防治荒漠化这一介质得到了良性传递表达,完全没有强人所难的说教痕迹,使中国在世界的形象脱离抽象化,变得十分真实立体。

  他心存敬畏,做时代发展的瞭望者、真实历史的记录者,秉持采写的新闻要经得住岁月的沉淀与洗涤。他常说:“作为一名省级党媒工作者,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国之大者’的大格局大使命中服务国家战略、描绘中国奇迹、唱响时代凯歌,赢得宣传主动,抢得报道先机,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主动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他作为独立主创采制的《甘肃“十连增”为我国广大干旱地区粮食稳定增产找到了出路》获2013—2014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作品跳出省域局限,在国际视野与全国视角中寻得报道支点,结合甘肃实践实现本地表达,使作品具有立意高远和思考深邃的特质。时光过去9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粮食供应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粮食生产对物价稳定的重要性时刻牵动着世界的敏感神经,2013年在报道中强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近两年在全国全面铺开,这件作品放在当下一点也不过气。

  他立足新时代、聚焦新时代,怀揣沉甸甸的责任与情感,讴歌新时代中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昂扬风貌和崭新气象,追求成为一名有灵性精致的新闻“摆渡人”。2017年,新能源输送大通道“祁韶线”投运,他没有拘泥于一项工程的运行,而是采取国际化视角,表现甘肃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抢中“头彩”的宏大厚重,讲述独步全球“大国重器”故事,快捷且细节化的完成了报道《0.008秒!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搬运”》,赢得业界较高评价。2018年,以“祁韶线”为主要代表的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颁奖,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他专业眼光的独到。

  他秉持国家情怀、人民立场,保持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满腔热忱。1997年,他在河西走廊采访发现临泽县一家猪场办得很不错,人均年利税高达3万多元,带动周边几个乡都富了起来。按常规,报道不是从企业效益角度出发,就是从龙头企业带动入手,了无新意。可他却自讨苦吃探究起临泽自1958年以来几次办万头猪场都归于失败的原因,现在产品却远销俄罗斯、香港及内地许多省市区的奥秘。这时,一名叫刘孟洲的甘农大教授进入他的视线。他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市场竞争就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典型,使甘肃电台成为最先报道刘孟洲的媒体,专题《刘孟洲教授和新华猪产业集团公司》获首届中国科技新闻奖,系仅有的2件地方电台获奖作品之一。随后几年,刘孟洲这套技术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型猪场的典范而遍地开花。2004年,刘孟洲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奖励100万元及轿车。

  他注重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对复杂情况的判断,对新闻报道侧重点的选择及对产生影响的评估,把感触、感想变为对公共事件的建设性意见,通过评论为国家总体战略和地方发展服务。2006年,他发觉某地热衷“面子工程”,上级在拟定好大喜功目标责任制后,将层层指标分解给下级执行,造成“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官员”“虚假数据、虚假政绩”现象,暗访调查采制的评论《新农村建设要避免折腾浪费》获2006年度甘肃广播影视奖二等奖。2021年秋末,冠病疫情袭陇,他在主干新闻中1天1则评论连发19天,凝聚起抗疫正能量。

  他着眼近些年媒体边界消失,传统媒体又不乏优质核心内容的优势,凭借经年累月练就的过硬素养,以互联网思维转战新媒体,让主流声音占领各类传播阵地,决不搞把广电播出内容简单照搬到网络媒体的鸡肋行为,采拍制作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媒体产品,被网易、凤凰、澎湃、腾讯、新浪、百度、今日头条等头部新闻网站及各类传播平台抓取转发。

  工作简历

  1983年12月—1988年3月,国营第九一四厂四车间技术工人;

  1988年3月—1990年6月,甘肃省煤炭职工大学党委办公室保卫干事(期间1988年8月—1990年6月,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系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干部专修科全日制全脱产学习);

  1990年6月—1990年12月,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记者;

  1990年12月—1991年5月,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定西地区记者站常驻记者;

  1991年5月—1994年2月,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天水市记者站常驻记者;

  1994年2月—1995年6月,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记者;

  1995年6月—2004年12月,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记者;

  2004年12月—2005年6月,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广播新闻中心记者;

  2005年6月—2007年9月,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广播新闻中心《广播接待室》节目部主任(正科),期间2005年7月—2006年1月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挂职,先后任上海广播新闻中心编播部、采访部、专题部主任助理;

  2007年9月—2010年3月,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广播新闻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正科);

  2010年3月—2018年11月,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广播新闻中心记者;

  2018年11月—至今,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新闻中心记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