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2/07/06/ 10:37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7月6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翟建军,省工信厅副厅长黄宝荣,省住建厅副厅长马育功,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周邦贵,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副总督察戴威,共同介绍《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县域是强省富民之基,县域强则省域强,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富则百姓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把实施“四强”行动作为主要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全省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为实施好强县域行动,我省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相关工作任务细化实化。

  今天的“四强”行动系列发布会强县域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翟建军先生,省工信厅副厅长黄宝荣先生,省住建厅副厅长马育功先生,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周邦贵先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副总督察戴威先生,共同为我们介绍《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翟建军先生介绍《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有关情况。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翟建军

  翟建军: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对发展改革工作特别是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今年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上周,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强县域行动工作推进会,省委书记尹弘出席并讲话,要求全省县域立足功能定位,选择最擅长“赛道”,聚焦重点,各展所长,有力有效推动强县域行动落到实处,以县域高质量突破助力全省发展突围进位。这次会议的召开,在全省引起积极反响,提振了县域发展信心,激励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推动强县域行动加快实施。今天,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强县域行动安排部署有关情况。

  (一)背景情况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发展和治理,强调“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工作期间指出:“甘肃发展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根据统计,2021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区24个,仅占28%。

  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正处于抢抓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身势能增强的交汇叠加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工作部署。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把“四强”行动作为我省未来5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

  实施强县域行动,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立足省情和县域实际,破解“三个不平衡”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我委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与省直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实施方案》是对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细化实化,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四强”行动的具体工作抓手。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包括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内容,提出23项重点任务和5项保障措施。

  一是做大做强体量,强化目标引领。以“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为总揽,以落实落细《意见》中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为抓手,树立强县域必须强工业的鲜明导向,全力以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千方百计壮大经济规模。将全省86个县域按照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划分7个等次确定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超100亿元以上县域达到46个,其中300亿元以上县域达到12个,100-300亿元县域达到34个,总体上与全省规划目标任务相统一。

  二是紧扣发展类型,强化分类施策。这也是强县域行动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五量”文章,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经济大县、农业富县、文旅名县和生态美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工业主导促增量方面:重点是做大做强工业实体,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重塑新材料产业优势,做精做优园区平台,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创新创业高地7项工作任务。支持每个县区主攻1-2个主导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延链补链,支持县域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工业主导型每个县打造一个工业园区,全省力争到“十四五”末打造12个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园区。城市服务拓体量方面:重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全面提升城市品质6项工作任务。引导县域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加快提升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支持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县通高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三区一村”改造。农业优先提质量方面:重点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培提升行动,打造农业优质品牌,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4项工作任务。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园区化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六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快“三品一标”建设,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文旅赋能挖潜量方面:重点是提升文旅基础设施水平,大力发展县域全域旅游,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3项工作任务。强化县域文旅项目包装,大幅提高A级景区数量,挖掘文旅产业新的增值链、价值链,培育文旅赋能农村产业的增长点。生态功能增容量方面:重点是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3项工作任务。加快风光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在重点生态功能县域发展,推动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

  三是坚持三级联动,强化支撑保障。要素保障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展县域融资渠道,用足用好乡村振兴基金,增强土地供给保障,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全面推广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机制保障方面:提出省直部门配套政策措施下沉县级,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市州和县区分别制定推进落实的工作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工作清单。评价激励方面:每年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工作,评选一批县域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并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将评价结果与建设用地指标、能耗指标、干部考核任用等进行挂钩。

  主持人:

  感谢翟主任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刚才介绍了《实施方案》的有关情况,我想请问下,省发展改革委作为推进强县域行动的综合协调部门,在下一步推进中具体有什么推进举措,特别是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安排和考虑?

  翟建军:

  谢谢您的提问,刚才在介绍《实施方案》过程中已经有提到,县域之间区位、资源、环境都不同,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也不相同,所以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充分发挥县域自身优势特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202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意见》,明确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发展类型,即工业主导型、城市服务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结合实际,将每个县域确定为2种类型,这主要是起一个引导作用,推动各个县域按照主攻方向发展,但不限于这一种类型。总之,不管哪种类型,都要树立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导向,都要把做大县域经济规模作为首要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园区这个平台载体。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工业主导型县域要打造“一县一园”,把工业园区作为强县域的主阵地、主平台,围绕园区平台来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工业基础弱的县域要大力发展加工型园区,打造生产制造加工基地,形成集制造—初加工—深加工—自主品牌的完整产业链。农业优先型县域要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县域都可以按照工业园区的思路建园区,建设文旅产业园区、休闲康养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等。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以园区建设作为强县域行动的重中之重,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加快集聚,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强县域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工作机制方面:按照省级抓统筹、市县抓落实的原则合力推进。去年省上专门成立了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具体承担好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照《实施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抓调度、促落实,加强县域经济政策研究,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市县级作为强县域行动实施的主体,要形成“一县一方案、一年一清单、一季一调度(观摩)”,做到每个县发展有目标、行动有方案、实施有平台、落实有举措。

  关于评价激励方面:为进一步提振县域发展信心,树立“大干大支持、多干多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和《实施方案》要求,每年对全省86个县(市、区)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评选出县域发展强县10个(综合排名前10名)、先进县10个(五种发展类型排名各前2名)和进步县10个(经济发展进步幅度最大前10名),以省委省政府名义通报并颁发荣誉奖牌。上周全省强县域行动工作推进会上,通报了2021年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结果,并对获奖县颁发了奖牌。兰州市城关区、酒泉市肃州区、白银市白银区、兰州市安宁区、金昌市金川区、兰州市西固区、定西市安定区、平凉市崆峒区、酒泉市玉门市、临夏州临夏市被评选为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兰州市城关区、白银市白银区、酒泉市肃州区、兰州市安宁区、酒泉市金塔县、平凉市静宁县、酒泉市敦煌市、天水市麦积区、酒泉市阿克塞县、定西市岷县被评选为先进县。为进一步加大奖励激励作用,自2023年开始,省财政每年纳入预算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对10个进步县专门进行奖励,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和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等。同时,对评选的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和进步县在建设用地指标、能耗指标分配上予以倾斜。评价结果也将作为评定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次、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激励全省县域争先创优,引导县域比学赶超、竞相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实施方案》中提出“强县域首先要强工业”,请问在支持工业主导型县域做大做优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省工信厅副厅长黄宝荣

  黄宝荣:

  《实施方案》将工业强县、产业兴县作为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坚持强县域首先强工业,重点在大力发展工业实体经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靶向发力,提出了具体举措,推动工业主导型县域扩量提质,打造一批工业强县。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实体。支持工业主导型县域实现“一县一业”产业发展,集中县市区资源、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主攻1-2个主导产业,对县域符合条件的“强工业”项目优先布局。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等确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产业新格局,凸显主导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手齐抓、转型升级和增量扩容协同推进,推动工业发展提档增速;以数字经济融合应用为突破口,加强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与制造业融合,引领县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强与省内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有机链接,提高上下游合作对接专业化协作水平,引导和推动关联产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统筹协调市县、县域间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兰州、庆阳、金昌、酒泉、白银、天水等优势产业基础,围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等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实现工艺和装备的迭代更新,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推动延链补链强链。以市州为单元,以县域为基础,强化联动,构建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条和体系,探索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以县域为主体,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为推动特色产业由小变大、培育优势产业由大变强打好基础。

  三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以县域为主战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库,高质量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支持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食品基地,打造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资源要向县域下沉延伸,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加快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绿色化工等产业招商力度,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抢抓新一轮东西产业协作有利时机,建立面向县域的长效协作机制,持续开展“津企陇上行”“鲁企甘肃行”等活动,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省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请问,省住建厅将从哪几个方面谋划推动这项工作落实?

省住建厅副厅长马育功

  马育功:

  省住建厅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县域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城市发展规律,防止大拆大建,落实好底线思维,以内涵式、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注重完善功能,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谋划推进全省城市更新行动。

  一是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坚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需、最困难的问题为出发点,多领域叠加政策支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重点改造完善小区水电路气信暖等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停车、健身、文化休闲、充电设施、智能快件(信包)箱等完善类和养老、托育、便民市场等提升类设施改造,不断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丰富社区服务供给,切实提升改造质量和效果。到“十四五”末,全面完成改造5200个老旧小区的目标任务。同时,我们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中村改造,探索老旧厂区和大型老旧街区改造。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与补短板工作,开展以地下设施为主、包括相关地面设施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安全普查,对建设时间长、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市政管网有序实施改造更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施城镇供水、排水、供暖、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完善管网漏损、燃气安全等预警和应急管理,保障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安全稳定。

  三是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灵活选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突出全域谋划,坚持系统施策,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有序实施,统筹推进城市全域海绵化建设与改造,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加快推进城市内涝治理,按照蓝绿融合、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分流治理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老旧城区加快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新城区高标准建设排水防涝设施。科学推进园林绿化建设,采取规划留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绿量,拓展绿化空间。

  四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快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要把具有历史文化的单体建筑、街巷街区、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严格落实相关保护和修缮要求,着力解决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实现系统完整保护。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省强县域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农业优先聚力提质量,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请问对于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区,如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强县域行动,将从哪些方面予以推动落实?

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周邦贵

  周邦贵:

  首先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强县域行动的关键。去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强县域行动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依托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全省已初步形成“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催生了一批产业大县和加工强县,走出一条根植于种养业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子。2021年我省一产增速居全国第二,连续五年全国排名前四。

  一是大力实施“强龙头”行动,在促融合上实现突破。以省委省政府产业链链长制链主制为抓手,研究制定《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工作方案》,启动实施龙头企业引培提升行动。目前,全省引培农业龙头企业80家,龙头企业达到3315家,加工和销售产值1562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引培结合,以做大做强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牵引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业实现突破,力争用5年时间推动企业产值实现翻番、达到2000亿元以上。

  二是大力实施产业园建设行动,在发挥聚业平台作用上实现突破。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的主阵地和产业要素聚集的主抓手,以产业大县培育为目标,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加快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建设体系,推动要素、项目、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发挥7个国家级、14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今年,已成功争取新创建肉羊、苹果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6个特色产业强镇项目,落实资金约5亿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打造安定区马铃薯、环县肉羊等10个以上百亿级产业大县,带动形成牛、羊、猪、果、薯、奶6个500亿级以上、蔬菜、中药材2个千亿级以上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出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强县域行动作出示范。

  三是大力实施“强品牌”行动,在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上实现突破。聚焦“调结构、提品质”,以现代畜牧业为牵引拉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高质量发展路子,厚植“甘味”品牌绿色安全底色,珍惜“甘味”品牌获得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排名第一的荣誉,大力开展以省级“甘味”品牌为引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品牌体系建设,把“甘味”农产品质量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狠抓产地环境监测评价、营养品质特质监测评价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及可追溯“三大体系”建设,重点围绕产地、品质、规模、市场、品牌五要素来推动品牌建设,不断提高持续批量化供货能力,持续放大“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品牌效应,全面提升我省特色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中国甘肃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十四五”期间,省自然资源厅有哪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计划?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副总督察戴威

  戴威:

  自然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自然资源厅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全省“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快推进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完善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全省“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3492个。

  二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1.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去年9月,下放国有未利用地审批权、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审批权、选择8个县开展建设用地县级直报试点。计划今年9月底前,报请省政府下放城镇批次建设用地审批权。开辟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10日内完成陇电入鲁工程正宁电厂、灵台电厂、庆阳“东数西算”、酒泉柳红铁路专用线等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积极沟通协调,中川机场三期建设用地和兰张三四线武威至张掖段用地预审顺利获批。2.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今年,全省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3.58万亩,实现土地出让价款112.5亿元。3.持续做好存量土地处置。近年来,国家实行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结果作为核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我省对省级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项目,申请国家配置用地计划。同时,统筹“增量”与“存量”,加快推动全省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逐月分解处置任务,定期调度处置进展。2021年,被国务院大督查评定为土地管理综合水平较好的10个省份之一,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000亩。今年,全省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88万亩,处置率8.23%;处置闲置土地1.72万亩,处置率30.41%,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均位居全国前列。

  三是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过渡期”内,我省可通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为乡村振兴筹集更多资金。今年,我省已批准29个实施方案,拆旧区复垦面积2.8万亩,可产生节余指标2万亩。积极与山东、浙江、广东等省衔接,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6月初,已与浙江省签订协议,拟调剂1.67万亩、调入资金50亿元。

  四是有序实施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按照《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2—2026年)》,计划对地质灾害区、河湖管理范围、地震灾害危险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六种类型范围内的群众进行搬迁,全省共有12个市州72个县区26.43万户103.95万人需搬迁。搬迁工作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为2022-2026年,计划搬迁12.98万户51.14万人,其中2022年全省计划搬迁4万户15.85万人。

  五是全力推动化解全省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我们针对10类“登记难”主要问题,厘清政府部门、开发建设主体和购房人责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简化办理程序,提出了20条具体处理意见。计划年底前基本化解 “登记难”问题。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摸排“登记难”房屋86.18万套,首次登记化解率88.14%,完成转移登记53.28万套,总体登记率61.82%。

  六是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完善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核定到入库全程监管机制。对所有“上图入库”的补充耕地信息逐地块在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联合省财政厅印发《关于明确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指导价格的通知》,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今年以来,省级统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25万亩,交易金额11.78亿元;核实认定新增耕地项目108个,确认新增耕地9.5万亩。

  主持人:

  感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希望新闻媒体持续加强对《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政策宣传和成果报道,更好地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和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舆论支撑。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