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溯源甘肃】临洮境内的秦长城

 2022/07/07/ 09:2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特约撰稿人 刘居荣

【溯源甘肃】

临洮境内的秦长城

甘肃临洮县境内的秦长城遗址 资料图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刘居荣

  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狄族时建置狄道县(即今天临洮),属于九州之一的雍州,它东连中原,西控河湟,北拒匈奴,南通巴蜀,成为西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辖今兰州、临夏、定西、天水等地),郡治狄道。汉代沿袭秦治,狄道仍为陇西郡郡治所在。北魏时,狄道又改为武始郡郡治。唐代改为临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狄道升为熙州。元明清以来,一直为临洮府府治。清高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临洮府迁到兰州,狄道为州。

  临洮素有“陇口要冲”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据考证,是秦昭王时所筑的“先秦长城”,比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还要早。

  

  战国时,经过多年的纷争,秦国逐渐强大。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部族(今甘肃庆阳一带)后进入渭河、洮河谷地,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为了保护西部重镇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和秦都通往陇西的通道,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的长城。战国秦长城临洮段分布于临洮县境中部,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

  根据专家考证,临洮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是战国后期秦昭王时所筑,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当时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西至洮河,东至陇山,即今陇南的大部分地区。有关专家对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进行鉴定,发现这些瓦的尺寸、纹饰都不同于秦汉时的瓦,是典型的战国瓦,可以证明临洮境内的长城是秦昭王时所筑。临洮县长城坡一农民家里藏有一块瓦,长63厘米,大头宽53厘米,小头宽47厘米,是目前遗址中所发现的瓦中最大的一块秦瓦。

  目前临洮境内保护最好的一段长城要算长城岭上的那一段。临洮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临洮县立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遗址”。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秦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临洮是秦长城西部起首之地,这里的长城是全国范围内最古老的长城。秦国为了保护它西部的重镇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县)和秦都通往陇西的通道,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

  临洮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明显,走向清楚,从长城昂首西起的南坪望儿嘴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途经新添、峡口等5个乡(镇)境,约45公里。

  望儿咀,亦称小坡头,位于新添三十墩南坪西端,地处洮河东岸高地。距望儿咀向南一里许,有一条天然壕沟,当地人称“皇后沟”。相传因沟口北面台地上有皇后之墓而得名,据说皇后正是扶苏的母亲。在皇后墓同一台上地还有两座墓,据说一座是扶苏的,另一座是秦大将军蒙恬之墓。

  长城从望儿咀向东蜿蜒而去,经城墙湾、万长岭,过皇后沟,便延伸到水泉长城岭,这是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长城,长约1750米,残高2-3米,宽4-8米,夯层清晰,层厚10厘米左右。

  雷祖庙是建在长城制高点一处边长为25米的方坞形的城障,墙残高2米左右,有秦汉遗物,夯层明显。登临其上,顺着长城东去的走向望去,飘动如彩带、蜿蜒如游龙的长城,起伏于东峪沟的北岸山巅,景致十分壮观,沿线有“十八盘”“地帽山”“墩圪塔”“娃娃垛垴”,被当地老乡称为“墩圪塔”。现残高12米,基宽14米,顶部残高3.5米,残宽2米,是长城上的又一座峰燧,是一处扼险制塞的重点要隘。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并非长城制高点,而是一个山豁处,有通道痕迹。现今,当地人进城赶集仍走此道。

  从窑店驿向东有一个400多米高的山坡,叫“长城坡”,保存着400多米的长城遗址,其中部分地段有一缺口,俗称“长城口”,亦叫“关门湾”。清宣统《狄道州续志》载“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张斌奏破契丹兵于长城口”即指这里,可见在古代这里是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之一。因年代久远,虽城墙已坍塌,关门已不存,但是在缺口处仍然有大道,至今仍能通向渭源及陇西各县,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关。

  

  秦长城首起临洮说,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稍后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汉代高诱注“西起陇西临洮”,再后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和郑郡岷州条云:“春秋及七国时并属秦,蒙恬筑长城之所起也。注:属陇西郡,长城在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水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亦沿其说。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临洮府岷州卫溢乐县条云:“今卫治本秦临洮地,西魏置溢乐县。”

  顾颉刚先生曾于1937年至1938年亲临岷县调查,而“达岷后,叩城址,无能举者”,未发现任何秦长城遗迹,但在渭源、临洮见“庆坪(渭源辖)之东北山峰峭削,其上长城隐约可辨,窑店(今临洮尧甸)之西北即长城坡也,若断若连,与庆坪同”。《狄道州续志》曾对秦长城首起岷县说提出质疑:“《括地志》云:‘洮即今洮州,是移长城于洮州矣。’《文献通考》云:‘秦之(临)洮即今岷州,是又移长城于岷矣。是皆未目睹夫长城行由起,故不觉言之恍惚也。’《旧志》:‘长城在临洮城东三十五里,今考其地,在东峪沟北山苍鹰咀起点(按:据实地考察,长城首起三十墩南坪望儿咀,从苍鹰咀以东糖房湾东侧蔡家岭经过)至翠屏铺太平滩山出境,历五十余里。’”另外,秦昭王时在陇西、北地、上郡之外围修筑长城,目的是防范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置陇西郡,郡治狄道,即今临洮,西有洮河天险,北有长城护卫,防守有恃。

  由于历史的变迁,风雨侵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秦长城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