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奋进的甘肃 不变的初心】“旱塬愚公”栽出陇中“小江南”——通渭七旬双胞兄弟54年义务播绿荒山400亩的故事

 2022/07/18/ 08: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东 沈丽莉 杨唯伟 侯洪建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活动】

【奋进的甘肃 不变的初心】

“旱塬愚公”栽出陇中“小江南”

——通渭七旬双胞兄弟54年义务播绿荒山400亩的故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东 沈丽莉 杨唯伟 侯洪建

  在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有一片陇中“小江南”,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为之赞叹——有山有水,绿树成荫,鲜花绽放,甚至可以看到棕榈树、芒果树、海棠树等南方树种……

  谁能想到,50多年前,这里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是地地道道的干山苦岭。

  半个世纪以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绿水青山间,流淌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一对双胞胎兄弟,从20岁开始在村里义务植树,54年来绿化荒山400亩。

  光阴无痕,绿树见证。如今,许堡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江南”,74岁的许志刚、许志强老人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刚强兄弟”,更被誉为“旱塬愚公”。

  从通渭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向西南方向行驶,一个多小时后,便抵达了榜罗镇张川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道路洁净,花朵绽放。梯田里飘来阵阵麦香,成片开着蓝色小花的胡麻随风摆动,一派生机盎然。

  “以前山上的树很少,一刮风,漫天的黄沙;一下雨,山沟里的黄泥都涌出来了,涌进庭院里。”宽敞整洁的庭院里,绿树荫浓,芍药竞放,兄弟俩讲述着村庄的过往。

  最初种树是为了保护房子不被水冲走,“有了树,土就固定了,山上的水带着泥下来就能挡住。”许志刚说。

  然而,种树的过程,面临着一个个棘手的难题:买什么树苗,去哪买,种在哪?“当时,心里就是一笔糊涂账。但是不懂可以学,确定了方向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兄弟俩暗下决心。

  当地没有树苗,兄弟俩就挑着担子步行去几十公里外的陇西、武山去买。为了买树苗不光平时省吃俭用,甚至会瞒着家里人把卖骡子、马驹和准备盖房子的钱拿出来。灌溉更是个难题,为了让树木能够喝上水,兄弟俩一直以来都是挑水浇灌。

  日复一日,房前屋后的树木茁壮成长,陡坡边的家再也无惧大风大雨,兄弟俩的绿化梦也越来越坚定。“电影里南方可绿可美了,咱们多种树,迟早有一天也会像南方一样美!”于是,兄弟俩把目光又转向邻近的荒山。

  “现在想起来觉得挺对不住家里人的,当时就是凭着一股犟劲,要在荒土坡上种出一片树林来。”回想起年轻时的义无反顾,许志强眼中饱含眼泪,“一开始没经验,树苗的成活率很低。有些树苗好不容易扎根了,却又得了天牛病枯死了;有时候树苗刚种上,就被一场大雨给冲到沟里了,只好重新种。”

  困难总比办法多。兄弟俩一有时间就去查看树木的生长情况,对待树苗就像养孩子一样操心。“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半个世纪过去,兄弟俩绿化400亩,植树8万余株,覆盖3条荒沟、5面荒坡。

  “现在山绿了,环境变好了,有时候行走山林,经常和正在觅食的松鼠、野鸡打个照面。”在亲手栽植的山林里,许志刚正说话间,突然传出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循声望去,几只小鸟轻盈地扇动翅膀,倏忽间隐入对面山林之中。

  兄弟俩对于生活的热爱,体现在方方面面。白天种树、种田劳作,晚上抽空画国画、做根雕。近些年,还尝试着种植牡丹,榨起了牡丹油。

  在兄弟俩的带动下,热爱生活在许堡社成了一种风气,走进家家户户都干净整洁,花草飘香,各有韵味。

  为了弘扬“刚强兄弟”的精神,近年来通渭县在许堡社设立通渭县乡土人才实训基地、通渭县青少年植绿护绿教育基地、通渭县许堡党性教育基地等,他们的故事激励、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定不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美丽甘肃。“只要干得动,就要继续种!”这让兄弟俩信心更足。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棵接着一棵种。在以“刚强兄弟”为代表的“旱塬愚公”们的苦干实干之下,陇中大地荒芜褪去,绿意绵延。

  进入新时代,定西市全力推进“绿满陇中”行动,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国土绿化工作为抓手,让绿真正扎根黄土地。

  如今,全市林地总面积602.82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1.06%,森林面积达到34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1%。天然草原面积650.1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9.75%。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