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疫情防控·权威解答】居家抗疫,这些妙招让你更轻松

 2022/07/20/ 23:36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王梓懿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为什么我总是紧张害怕、睡不好觉,有不好的想法?”

  疫情再次来袭,人们虽然没有曾经的恐慌无助,但不少人居家期间还是出现了一些心理不适。近日,甘肃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康复治疗师、注册心理师迟婷针对疫情期间各种心理困扰及疏导方式进行了解答。

  疫情期间 心态影响生活质量 

  你是否紧张、焦虑、负面情绪过重?是否对待事物总是充满消极情绪?换个角度,也许能收获明媚的生活。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大家既往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学习、娱乐休闲模式发生改变,可能会激发心理应激反应。但过度和持续的心理应激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

  而积极乐观的认知、情绪以及应对方式与消极悲观的模式会令事情的发展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以小A和小B为例。小A应对压力事件时不仅能够调动以往的成功经验,也会及时寻求值得信任的亲朋好友、同事邻里在情感上或者资源上的帮助,使他渡过难关。即便努力后没有达到期待的结果,他也会理性看待挫折与失败,不怨天尤人。而小B经常会抱怨自己倒霉,面对事情时总会被糟糕的情绪、负面看法弄得焦头烂额。

  小B这种情况被称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如果有和小B一样的经历和困扰,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认知歪曲有哪些表现形式,因为这是引发功能不良情绪与行为的原因。

  1.没有充足而相关的证据便骤下结论。

  2.对整个事件中的单一细节下结论,而忽略了整个内容的重要性。

  3.把某件意外事件产生的极端信念不恰当地应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环境中。

  4.过度强调负向事件的重要性及忽视积极事件的重要性。

  5.将不相关联的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

  6.思考或解释事情时用“不是……就是……”进行分类,或者把事情都分为“好或坏”。

  居家隔离期间 你是否会和家人相处气氛变得紧张?

  这样调节可以收获和谐的家庭氛围!此刻您不妨尝试拿起纸和笔,回忆并记录近期引发您和家人发生争执的一件事,想想此时一闪而过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命名这个想法引发的情绪,如抑郁、愤怒、焦虑、紧张、恐惧、厌恶,再按0—100分给情绪强度打个分,并应用以下的心理技术自我调适后,再次给情绪强度打分,看看是否发生了变化。

  第一种是“找证据”。用证据检验自己想法是不是合理。可以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家人可能不爱我了,自己很失败”的想法。

  第二种是“换角度”。寻找还有其他的解释吗?打开脑洞,头脑风暴,您会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那些积极面。

  第三种是“去灾难化”。很多人会为一件事情预先设定一个最糟糕的结果,那么这个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最恐惧什么?再想想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出现的概率是有多大?如果发生了自己能做些什么?

  第四种是“抽离”,也可以称作“借力”。想象如果是自己的一位好友或家人在此情境下会怎么想,怎么做,并从中获益。

  第五种是“问题解决”,建立了理性认知后,可以制定对应的目标清单和行为计划,初始时可以从小事做起,体验成功后的获得感。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产生“我觉得他不信任我”“她认为我没有能力”“我认为我不优秀”等等想法时,有“觉得、认为、猜测”等字眼,都是可能只是想法而并非事实。

  居家隔离可以干什么?以下妙招供你选择

  1.合理安排作息表,让自己生活有秩序感,能减轻焦虑。明确划分工作时间、休闲时间、进餐时间,居家办公尤其做好功能分区。

  2.可以尝试制定可行易完成的计划,如平时工作忙碌很少与亲朋好友深入交流,此时可以和他们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共同讨论制定一个疫情结束后可以实现的目标。

  3.可以阅读或收看以前想看却没时间看的书或电影,专注一下学业,因地制宜进行居家有氧运动。

  4.可以静下心来对疫情结束后的未来打算进行合理安排与规划。

  5.接纳自己,与自己积极对话,赞赏自己的优点,不与他人对比。

  6.学习并尝试练习一些心理自助技术,如正念减压、冥想放松等心理放松技术。

  7.切忌暴饮暴食,均衡饮食,尽量保证每餐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

  8.遇到自己无法缓解的压力情绪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

  【专家简介】

  迟婷,甘肃省肿瘤医院综合康复中心副主任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注册心理师。西北师大心理专业校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兼任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学协作组常委委员、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健康科普专家,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工作指导专家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