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共育团结花 共享幸福果——记天水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2022/08/05/ 09:4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白永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育团结花 共享幸福果

——记天水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天水有4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0.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1%。

  天水市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清水县新城乡黄梁村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天水市人民政府、张家川县委、张家川县教育体育局、张家川县张棉驿乡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近年来,天水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传承弘扬伏羲文化为抓手,坚持示范引领,注重创新推动,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天水市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天水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宣传思想工作规划,编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料汇编两套。近三年,市、县区、乡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150多期,参训干部群众13.5万人次,各级各类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学育人的各环节、各领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入脑入实践。

  滋养民族团结沃土

  天水市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在车站、公园、学校、景区等公共场所设置宣传牌1900多块,利用600多辆公交车、1600多辆出租车和100多处公交站台“电子屏”开展滚动宣传。全市各机关、乡镇(街道)、村委(社区)、学校、企业和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有奖征文、书画展览、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

  天水市还组织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等,举办了《各族儿女心向党》“石榴杯”文艺晚会,借助“百场万人”大宣讲、“百姓宣传团”“青年讲师团”等活动,推动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天水市坚持把培育各级各类示范典型与“八进”活动结合起来,分领域制定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测评指标,形成了以张家川县、秦州区李官湾村、麦积山景区等为代表的一批示范点,为各行业、各领域创建工作树立了示范标杆。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个一”做法为县区创建工作做出了样板;甘谷大像山公园创建点设置了56个民族服饰的人像套头展板;秦州区李官湾村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走出了一条各族群众携手发展的新路子……

  助推民族团结“果实”

  天水市把弘扬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制定了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伏羲文化研究会,打造了以伏羲庙景区、伏羲文化博物馆、卦台山景区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基地,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天水品牌。

  坚持把民族工作的重心放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着力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坚持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普法宣传为抓手,以矛盾调处为重点,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坚持将创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全覆盖、精准滴灌、文化引领、金种子、精神家园、出彩培训、权益保障等“七大重点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天水市还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及财政支持力度,优先安排民族地区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以及交通、能源、生态、水利、旅游等重点项目,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成效转化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