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定西市安定区大坪村:绿了梯田 富了村民

 2022/08/23/ 15:56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王国军 张晶亮 张浩然

  大坪村:绿了梯田 富了村民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国军 张晶亮 张浩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树栽不活,洋芋长不大,人吃不饱,饥饿曾是大坪人深入骨髓的印记,当时大队的负责人就在想吃饱肚子的办法。

  1964年开始,大坪村开始了漫长的梯田改造。“铁姑娘”冉桂英带领大坪村群众战天斗地、兴修梯田。在兴修梯田的日日夜夜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铁肩膀”“活愚公”,如今年逾古稀的刘玉秀老人就是当年大坪村梯田改造“铁姑娘队”的队长。

  梯田改造中,刘玉秀和大伙两班倒,每家两口子,一个前半夜看孩子,一个下地修梯田,后半夜再换班。没有手表,天亮就上地,星星出来就换班。没有架子车,就人背、筐抬、自制小推车。10年时间里,“铁姑娘队”的姑娘们手心的厚茧像搓板一样粗,铁锨磨得像镜子一样亮。终于,原来的陡坡旱地变成了平展展的水平梯田。

  梯田修好了,保住了土水肥,洋芋的产量就翻番了,每亩粮食产量也由上百斤提高到了三四百斤。到1980年,梯田改造基本完成,大坪率先在定西解决了温饱。

  近年来,新一代大坪人继续传承艰苦奋斗的“大坪精神”,村书记康耀伟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马铃薯、劳务、蔬菜、养殖等产业。村民也对土地的热爱深入到了骨髓里,他们在改造的梯田上精耕细作,蔬菜产业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20元。

  村民冉辉荣之前一直在工地开塔吊,每月7000多元的工资并不算低,但看到父亲和老人们过去一镢头一镢头刨、一铁锨一铁锨挖出来的梯田产出低,心里很不是滋味。2019年,冉辉荣将家里17亩田地全部用来种植芹菜、包心菜,成为大坪村第一个大面积露天种植蔬菜的80后“新农人”。

  耕地、撒种、施肥、浇水、收割,每年3到10月份,冉辉荣和全家人就起早贪黑忙碌着,虽然辛苦但比之前种植玉米、洋芋、小麦收入好多了。在芹菜收获的季节,冉辉荣每天都要将5000多斤芹菜一捆捆装车,运往内官菜库走向市场。2021年,冉辉荣种菜实现纯收入18万多元。

  农忙时地里种菜,农闲时工地开塔吊,冉辉荣实现务工种地两不误。下一步,冉辉荣打算流转更多的土地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看到蔬菜产业不错的利润,大坪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种菜,他们和父辈一样拿起铁锨,在黄土地上耕种自己的“希望田”。站在大坪村的山梁望去,一座座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鳞次栉比,层层梯田绿意盎然,村民们在地里忙着采收黄瓜、西红柿、油麦菜、芹菜等蔬菜。

  青岚山乡党委副书记张海堂告诉记者,2021年,大坪村将原本宽度10米以下的地块“三合一”合并梯田。梯田合并后,地势平整了,地块变大了,农机也能开进地里了,现在大坪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农机具,机械化率达到了100%。

  张文斌之前在安定区白碌乡承包土地种植马铃薯,但产量和品质总是不尽人意。看到近年来大坪村梯田改造的有利时机,2019年在大坪村成立定西市安定区薯丰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140多户农户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而且撒种、移苗、追肥、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

  据了解,2011—2021年,大坪村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00余亩,并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建立集中连片、技术集成的马铃薯标准化、订单化种植基地。 同时,繁育出了优质马铃薯品种“新大坪”,全村建成400亩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基地、150亩中药材基地、22座蔬菜大棚、22座日光温室,走出了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观光旅游、带动群众致富,是大坪村村书记康耀伟下一步的打算。当了将近20年村书记,康耀伟见证着村上点点滴滴的变化。结束采访,康耀伟站在大坪村的山梁上,望着层层错落有致的高质量梯田、排排宽敞明亮的农家小院,几十年前全村男女老少修梯田的号子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延伸阅读

  近年来,安定区结合马铃薯、草牧、蔬菜三大优势特色产业,整流域、整山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打造产业基地。

  安定区将地力贫瘠、道路不通、基础条件较差的4.5万亩撂荒地纳入高标准梯田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引导82家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新建高标准农田13.6万亩,用于马铃薯种植,有效助推主导产业发展。培育引进新型经营主体482家,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建立原种扩繁基地基地6万亩、一级种扩繁基地45万亩,马铃薯标准化基地达到80万亩,良种化率、综合机械化率、土地集约化率分别达到100%、61%、28%。

  通过梯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定区昔日“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同时道路、供水、灌溉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增种薯日光温室253座、网棚200座,带动微型薯生产能力达到7.5亿粒,马铃薯等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达到3800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