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变迁故事】陇南:连上“网路”开“新路”

 2022/08/25/ 08:0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陈多

陇南:连上“网路”开“新路”

  近日,全国百名金牌优秀校长代表化身“主播”,在宕昌县鹅嫚沟进行义卖公益直播,助力乡村振兴。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国庆

陇南商户通过直播销售橄榄油。(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陇南地处秦岭南麓,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这里孕育出花椒、油橄榄、核桃、中药材等众多特色“宝贝”。

  然而,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长期以来,陇南大部分“宝贝”处于乡村集市提篮小卖、小商小贩收购贩运的低层次阶段,形不成品牌,卖不上好价钱。

  近十年来,陇南电商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应用,形成了陇南电商产品卖到全国、卖到境外的“大循环”和自产自销的“小循环”互补发展格局,陇南从藏在深山人不识的贫困小城,变成了电商尤其是西部农村电商的领航者。

  电商在陇南大有可为,已然成为陇南干部群众的共识。目前,全市开办各类网店1.4万家,累计销售额逾270亿元。

  这两天,正是核桃丰收的季节。走进陇小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嘀嘀嘀……”的提示音此起彼伏。接订单、分装、打包、发出……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在工作台上快速完成,形成了一个环形圈。

  “我们每天鲜核桃的出货量在800至1000单,同时我们在全国各地有3万多名代理,助力成县核桃搭乘‘互联网+’快车出山,卖向全国。”公司副总经理李林萍说,今年,公司通过线上渠道已销售青皮核桃60吨、鲜核桃95吨。

  不止成县核桃,“陇小南”所售卖的产品涵盖陇南八县一区。在公司的探索创新下,以前“陇南人卖陇南农产品”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全国各地都有人帮卖陇南农产品。

  诚然,电商不仅让陇南原本默默无闻的农产品打响了知名度,更是打开了陇南发展的致富之门、创新之门、开放之门。

  “做电商这么多年来,只要有新模式出现,我就想试一试。”梁倩娟从开办传统淘宝网店,到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当地优质农特产品,“试一试”的念头和不服输的精神,让她闯出了另一番天地。

  梁倩娟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这几年,一部手机、一张桌子,成了她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农具”。她把直播间搬进陇南优质农产品原产地,搬进了陇南各风景区,直播间观看人数经常达到10万以上。

  “在陇南众多电商人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是最幸运的,是电商让我更自信。”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梁倩娟作为基层农民代表和电商从业者发言,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陇南电商扶贫的故事。

  通过不懈努力,陇南电商已从最初的农产品电商向全域电商、全民电商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新希望。

  近日,在成县陈院镇白马寺村,被称为“鸡司令”的“新农人”尚育康,正在直播叫卖葫芦瓜和散养土鸡,拓展线上宣传。

  2016年初,“95后”青年尚育康怀揣着梦想回到农村,办起养殖专业合作社,养起了散养鸡。每天与鸡为伴的他,经常在网络上分享养鸡趣事。随着咨询的人越来越多,他又开始经营抖音账号。“我的个人社交账号已收获了80多万网友的关注。”尚育康说。

  手机架起来,屏幕这边是新鲜的农产品和充满激情的主播,屏幕那端是热情的万千网友,“互联网+农产品”的销售模式提升了农产品供销的对接效率,激发了像尚育康一样的广大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情。

  今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尚育康大力发展起集种养、观光、文旅融合一体的特色家庭农场,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记者手记】电商大有可为

  陈多

  从2013年至今,陇南始终把电商作为发展的突破点,牢固树立抓电商就是抓脱贫、抓产业、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建立了一套组织推动新体系、培育了一批市场经营新主体、开辟了一条农产品销售新路径、探索了一种电商带贫新机制,让陇南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全国、走向世界。

  陇南电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不断创新中一步步向前迈进,“生于大山、立于脱贫、成于创新、贵于化人”成为陇南电商的生动写照。电子商务为陇南推开了一扇更新观念的窗,闯出了一条群众增收的路,架起了一座连通市场的桥,铸就一本经验汇集的书。

  连接“网路”,打开“心路”,寻找“新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陇南电商发挥着重要的“推进器”作用。未来,陇南将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以电商为笔,互联网为砚,大数据为墨,在乡村振兴这张画卷上继续书写勇立潮头的创新故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