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新闻发布会。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吕林邦,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挂职)何继飞,山东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组长,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挂职)马伟,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综合处处长,定西市渭源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刘丽川,南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凉市庄浪县副县长(挂职)邵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副主任,甘南州临潭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崔沁峰,中建一局集团兰州城市公司总经理,陇南市康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宋帅,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山纳合成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武威市古浪县副县长(挂职)马东柱,碧桂园集团甘肃区域乡村振兴项目部总经理张韬,甘肃省陕西商会会长、甘肃泰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忠,共同介绍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总体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具体要求,携手天津市、山东省和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不断深化工作内涵,完善协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用好帮扶资源,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吕林邦先生,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挂职)何继飞先生,山东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组长,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挂职)马伟先生,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综合处处长,定西市渭源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刘丽川先生,南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凉市庄浪县副县长(挂职)邵刚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副主任,甘南州临潭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崔沁峰先生,中建一局集团兰州城市公司总经理,陇南市康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宋帅先生,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山纳合成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武威市古浪县副县长(挂职)马东柱先生,碧桂园集团甘肃区域乡村振兴项目部总经理张韬先生,甘肃省陕西商会会长、甘肃泰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忠先生,请他们共同介绍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总体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吕林邦先生介绍全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总体情况。
吕林邦: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关心支持!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今年3月,总书记在听取2021年度考核评估情况汇报时明确要求,要不断深化东西部协作,持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这为深化新一轮协作和帮扶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作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坚持做到责任不松动、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断档。自去年结对关系调整以来,天津市、山东省和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我省财政帮扶资金75.64亿元,实施项目3076个,向受援地区选派挂职干部609人(次)、专技人才3085人(次),引导东部企业在脱贫地区投资30.97亿元,帮助受援地区27.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农副产品96亿元,协作机制平稳过渡、帮扶力量有效整合、协作效率不断提升。2018年至2021年,我省东西部协作连续四年被国家考核评价为“好”等次,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是天津市、山东省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倾力支持、援甘前方工作机构悉心指导、援甘挂职干部和各类专技人才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负重自强、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乡村振兴局对大家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以来,我省携手天津市、山东省和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聚焦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主线,拓展协作渠道,深化协作内涵,创新协作模式,加快推动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做到了资金和人才投入力度“两保持”,产业、劳务、消费协作“三加强”,实现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协作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突出统筹协调,构建高效联动机制。协作双方党委政府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高度重视,健全完善高位推进、双向发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调研对接,共商协作对策,共推任务落实。高层引领推动。协作双方党政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围绕中央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定位,从理念、方法、载体、措施等方面全面审视,推动帮扶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发展。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到我省调研指导工作,与省委省政府领导座谈交流,敲定帮扶项目,议定合作事项。省直相关部门和市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赴东部协作市区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汇报对接,形成协同发力、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协调联动推进。研究制定全省协作帮扶工作年度要点,省直相关部门制定人才交流、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和招商引资等14个专项工作方案。实行重点任务清单化管理,将国家层面协议书目标,细化分解到相关市州和责任单位,纳入省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责任书,拧紧上下贯通、分兵把守的责任链条。加强需求对接。立足“我方所需、对方所能”,受援市县提出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生态帮扶等7大类项目需求清单,提供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共同推进落实,力求形成协作帮扶“最大公约数”。
第二,突出产业引领,助推脱贫地区发展。坚持“以协作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协作双方把抓产业、促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有序引导东部省市产业向脱贫地区梯度转移。打造合作平台。连续四年举办“津陇共振兴”、连续两年举办“鲁企走进甘肃”合作交流洽谈活动,成为津甘、鲁甘产业协作的重要平台和响亮品牌。今年共签约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农业、消费帮扶等领域项目107个,合同金额170.8亿元,有效推动东部企业优势与我省农产品资源禀赋耦合和互补。注重示范引领。深化结对区县“一县一园”产业园区共建机制,引导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向园区集中,完善招商引资、创业孵化、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市场拓展等服务功能,目前已共建产业园区76个,引导85家东部企业入驻。持续推进“百村振兴计划”,引导东部资源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179个,帮助优化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定位,示范引领脱贫地区乡村建设。推动项目落地。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产业合作专项奖补资金撬动作用,今年引导落地东部企业150家、投资额10.4亿元,累计奖补东部落地企业40家、2773万元,产业园区12家、600万元。中央单位持续加大定点帮扶力度,帮助引进各类资金1.6亿元、项目100个。深化消费帮扶。会同协作省市举办“消费帮扶新春行动”“陇原百企年货大惠送”等线上线下促销对接活动,帮助采购和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36.5亿元。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动员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农副产品1.86亿元,有效提高“甘味”品牌知名度,带动群众增收。
第三,突出稳岗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坚持把深化劳务协作作为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打造品牌促就业。省市县三级在东部协作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65个,打造“津甘技工”“鲁甘人力”“鲁甘‘工匠联盟’”等劳务协作品牌,开展系列劳务推介活动,精准对接“务工需求清单”和“岗位供给清单”,加大“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转,不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截至8月底,帮助受援地区14.01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11.61万名,分别是协议数的4.5倍、4.4倍。技能培训扩就业。依托山东省、天津市技能培训优势,加强校企、校校合作,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现场示范、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举办技能培训班196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06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0.88万人次),促使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务工收入稳步提升。就业工厂兜就业。协调引导东部协作省市援建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1160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4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58万人),带动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第四,突出重点区域,倾斜支持重点帮扶县。把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协作帮扶的重点领域,引导资金、人才、社会力量倾斜支持。强化资金支持。今年以来,天津市、山东省保持对我省资金帮扶力度不减,已投入财政援助资金32.22亿元、是协议数的1.34倍,其中,投入23个重点帮扶县15.15亿元,县均6587万元。36家中央单位直接投入43个定点帮扶县资金5.1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79个。我们万分珍惜这份情谊,坚持下好协作资金精准使用的“先手棋”,严格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去年底指导市县提前谋划2022年度协作计划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资金到位后即可开工实施。将协作资金与衔接资金统一安排管理,先后3次开展联合督导,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督促市县持续开展“五查五看”,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截至8月底,已启动实施协作项目1441个,支出资金18.48亿元、支出率57%。强化人才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持续加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力度,选派171名挂职干部、1318名专技人才到协作省市开眼界、学经验、强本领。协作省市选派挂职干部193名、专技人才1261名来我省传经送宝。积极承接国家选派到23个重点帮扶县的科技特派团和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资源,省外和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有企业选派专家和科技人员200多名,东部和省内101所学校、45家医院帮扶我省39所学校、23家医院,实现每县1个科技特派团和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全覆盖。36家中央单位选派107名干部挂职担任受援县县级领导、脱贫村第一书记,主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整合东西部协作资源举办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班509期、培训2.41万人(次)。强化社会帮扶。积极引导“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成功举办“民企陇南行”活动,达成招商引资项目97个、总投资425亿元,签约消费帮扶项目1.11亿元。动员引导东部和省内民营企业368家、社会组织115家、社会服务机构21家结对帮扶23个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县及时提出产业发展、示范村建设、消费帮扶等方面需求179个,便于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接单”,推动结对帮扶靶向化、精准化。积极引导东部协作省市群团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全省累计帮办实事73.4万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优势,坚持抓帮扶促成果巩固,引导东部和中央定点单位各类帮扶资源,继续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任务开展针对性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持抓示范促乡村振兴,把东部在乡村振兴中创新形成的新鲜经验、成功做法和机制模式推广复制到我省,协力支持“百村振兴计划”,发挥东部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人才和智力优势,努力打造集“五大振兴”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抓合作促区域发展,围绕省委实施“强县域”行动,把共建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引导东部资金、资源和市场主体,加快建设“一县一园”,建立各具特色、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县域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将紧盯与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议定的合作事项、敲定的帮扶项目,主动对接、积极承接,全力做好协调、衔接、联络、服务等保障工作,及时解决工作推进、项目实施、企业入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定下的事项落实好,把引进的项目建设好,确保规定动作做扎实、不遗漏,创新工作有特色、出亮点,推动全省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谱新篇、上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最后,再次感谢各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我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关心关注。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吕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请媒体朋友们开始提问。
记者:我们都知道,天津对口支援甘肃已经走过26年不平凡的历程。自去年开始,“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请问天津在进入“十四五”时期这两年,围绕深入落实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这一战略部署,持续助力甘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取得了哪些新的工作成果?
何继飞: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天津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四个不摘”和“三个转向”重要要求,坚持“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率先出台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助力结对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18条措施;率先出台了助力提升乡村振兴示范村治理能力的若干措施。截至8月底,今年各项《协议》指标任务均已超额完成,迈出了打造津甘东西部协作“升级版”的坚实一步。在工作实践中,着重突出“六个聚力”:
一是聚力组织推动促落实
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作为政治任务、分内之事、应尽职责。“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率党政代表团赴甘肃省学习考察,在津会见甘肃省党政代表团,签署津甘“十四五”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及产业、港口等“1+6”协作协议。连续两年印发《天津市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后,市委第一时间调整市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强化对东西部协作工作的高位推动。同时,发挥人才支援、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等“12+1”专项工作组作用,推动16个区与甘肃34个脱贫县持续开展结对帮扶,为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是聚力产业合作促发展
天津紧紧围绕“甘肃所需、天津所能”,着力推进产业合作和项目引进。在连续3年成功举办“津企陇上行”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升级提档举办“津陇共振兴”合作交流洽谈大会,签约引进项目76个,协议额111.9亿元,实现了从主题、形式到内容等方面的升级优化。强力推动园区共建工程,组织推动援受双方因地制宜共建45个特色产业园区,今年以来,新增入园企业58家,实际投资额3.05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686人,已成为特色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的重要载体。健全完善消费帮扶市场化机制、开发推广消费帮扶服务平台,在天津打造“甘味”旗舰店、体验式消费帮扶馆、女排明星公益赛暨消费帮扶电商直播等品牌项目,累计完成消费帮扶52.72亿元。
三是聚力项目带动促振兴
广泛引导调动各方资源力量,全力支持乡村振兴。两年来,天津累计向甘肃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2.2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766个,目前已完工或启动实施1757个,激活了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效应。集聚各方资源倾力实施“百村振兴计划”,扎实推进9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实施改善乡村环境、强化民生保障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近百个,推动示范村旧貌换新颜。创新性开展乡村基层治理方面人才选派,从天津涉农区选派34名优秀农村党务工作者赴示范村挂职村党支部副书记,将天津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的成熟机制与模式复制推广到甘肃。
四是聚力劳务协作促增收
天津着力建立健全需求对接、岗位扩容、劳务转移、技能培训等全链条、闭环式的就业帮扶机制。出台留岗红包、暖心关爱等政策,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活动,今年1至8月份,帮助8.5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输转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7.09万人。实施“津甘技工”品牌共建计划,2年来为超过1.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施了技能培训;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天津市职业院校招收5466名农村学生来津就读,通过“海河工匠”涵养、“实习+就业”双元育人等方式有效提升劳务就业能力与质量。
五是聚力人才交流促民生
天津持续加大干部人才支援力度。两年来共选派党政干部超过200人、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000人次。持续放大“组团式”“院包科”人才支援成果,在教师、医生的基础上,增加农技、企业管理、文化宣传等领域人才选派,推动津甘在各领域交流互鉴。健全省际间科技特派员制度,21支科技团队、309名特派员长期活跃在生产一线,开发推广“津科帮扶”APP,开展在线咨询服务。着力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758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人才3.76万人次。
六是聚力社会动员促合力
天津高标准组织推动、高质量宣传动员,持续打造社会动员公益品牌。两年来,累计募集帮扶款物3.58亿元。推动开展“津陇慈善情、助力乡村振兴系列项目”,一期建成的112个“一家一站一室一屋”已全部交付使用,二期100个公益项目已启动,继续为受援地群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依托社会力量充实“防返贫专项基金池”,以专项帮扶资金的模式,专注扶助特殊人群,为防返贫监测人口提供真正保障。指导天津百余家基金会认领帮扶项目,已投入涵盖扶老助老、助学助教、扶残助残等领域帮扶资金超千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深化东西部协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和两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主线,持续努力、攻坚克难,不断补短板、锻长板、塑优势,为津甘两地协作再谱新篇章、再创新局面!
记者:山东甘肃全面协作一年多来,鲁甘两省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等领域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为甘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请问,山东省在促进提升协作地自我发展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马伟:
自2021年东西部协作关系调整以来,山东甘肃两省进入全面协作的新阶段。一年多来,两省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了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新局面。山东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促进协作地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开展协作帮扶,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人才交流等领域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2021年度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中获得“好”的等次。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面展开多层次协作,各项目标任务推进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一是坚持以产业合作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结合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围绕种养殖、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引入资金、人才、项目等源头活水,组织开展“鲁企走进甘肃”等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引导企业落地投资,推动当地产业提档升级。比如,针对定西市马铃薯产量低、收益少、市场小等短板,从种子繁育、土壤改良、种植收割到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废渣处理及再利用、市场销售进行全产业链帮扶,安定区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3000元以上。截至目前,山东已累计引导落地投产企业160家,实际到位投资额15.8亿元。着力推进“一县一园”建设,共建产业园区31个,其中农业产业园23个,引导41家企业入驻,今年1—8月份,入园企业实际到位投资额2.9亿元。加强产业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累计到位财政援助资金32.1亿元,实施富民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1339个,不断夯实产业合作基础。
二是坚持以劳务协作为关键,统筹推进稳岗就业技能提升。一方面,持续加大有组织劳务输转力度,进一步健全务工需求和岗位供给“两张清单”精准对接机制,在山东设立劳务工作站27个,累计输转农村劳动力2.3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9万人。推行“技能培训+输转一体化”等模式,通过培训的输转农村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另一方面,发挥山东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引进山东医药技师学院、蓝翔技师学院、济南阳光大姐等10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发兰州拉面师、临夏砖雕、东乡绣娘、陇南“礼贤妹”等一批本土特色培训项目,促进就近就业创业。比如,在临夏州引进阳光大姐培训品牌,面向回族等少数民族妇女,免费培训厨嫂、母婴护理等1405人,71%学员实现首次就业,培训上岗的月嫂人均月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截至目前,帮助3.2万名农村劳动力、2.7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省内就业。
三是坚持以消费帮扶为支撑,不断拓展当地群众增收渠道。搭建“商协会+政府部门+企业”产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山东会客厅东西协作城市主题周、青岛消费协作月、济南年货会等产销对接活动,实行政府采购承销、社会力量助销、专馆专柜展销等多种消费帮扶模式,拓宽“农商联动+电商帮扶”新渠道,累计采购、帮助销售甘肃农产品超过37亿元。同时,通过消费帮扶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比如,针对陇南“大红袍”花椒卖难问题,引进利和萃取项目,每年收购花椒5000余吨,研发生产花椒油、花椒香薰、花椒护肤品等5类10余种产品,在成县9个乡镇集中新建无刺花椒基地1万亩,惠及农民1万余户。
四是坚持以人才帮扶为保障,支持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把本土人才培养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累计选派教师、医生、农技等专业技术人才1059人次开展“传帮带”技术指导,协助甘肃专业技术人才1540人次到山东进修学习,举办各类培训班897期、培训3.5万人次,千方百计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今年以来,按照中央组织部部署要求,组织实施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首批59名援派教师、29名援派医生已全部到位。目前,已初步建立“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的帮带培养机制,帮助建设呼吸及危重症、口腔等重点科室18个,累计接诊门诊患者9546人次、住院患者1449人次,开展手术817台次,带教1680人次,引进3D打印辅助治疗肩胛骨骨折术、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等先进技术54项。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三个转向”要求,加快推动工作重心转移,聚焦帮助协作地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个根本性目标,对标两省年度协议任务,抓紧抓实企业引入、项目落地、劳务消费、人才支持、资金使用等重点工作,推动鲁甘协作再上新台阶,使协作成效更多惠及当地群众。
记者:请问国家乡村振兴局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指导定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
刘丽川: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我是国家乡村振兴局派驻到渭源县的挂职干部,下面我结合自己挂职工作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定点帮扶渭源县以来,与渭源县携手决战贫困,2020年3月,渭源县整县脱贫摘帽,13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渭源县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并被选定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深度贫困地区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局对渭源县真帮实扶的成效体现。
去年以来,局里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履行定点帮扶政治责任,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各项工作,指导渭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组织领导有力,始终高位推进。局里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局机关和所属单位充分发挥职能,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工作。局领导先后3次到县里实地调研督导,局里共派出干部20批71人次到渭源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第一时间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及各有关部门会议文件精神,指导渭源县抓好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主要衔接政策在渭源县得到了高效落实,工作任务实现了有效衔接。
二、坚持守牢底线,抓好监测帮扶。发挥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乡村振兴咨询服务平台作用,对渭源县开展数据监测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全面了解掌握“三类户”实际情况,指导建立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做到精准监测、及时帮扶。指导渭源县探索建立“5446”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按照“一户一策”要求实现到户帮扶政策全覆盖,户均享受帮扶政策3.7项。指导渭源县对监测户开展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平茬行动,确保帮扶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发挥职能优势,助力五大振兴。一是助力产业振兴。帮助引进项目、资金、企业,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扩链,推进中药材加工等产业项目落地,协调有关企业在县里投资1500万元建设育肥羊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就业或增收。强化资金支持,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708万元,引进帮扶资金521.63万元。衔接引进国开行、农发行分别与渭源县签订了开发性融资框架协议,落实贷款近4.9亿元。二是助力人才振兴。组织人才培训23期,先后培训3802人次,其中基层党政干部3221人,专业技术人员581人。三是助力文化振兴。指导渭源县强化积分制、清单制运用,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应急广播体系,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5个,开展“戏曲进乡村”“双百双千”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是助力生态振兴。以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为切入点,指导渭源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完善农村生活设施。衔接有关企业为县里援建价值700万元的生态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五是助力组织振兴。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培训,同时,局里相关党支部与县里部分村党支部结对联建,指导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坚持创新引领,突出试点示范。指导渭源县制定《乡村建设省级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乡村建设行动示范村创建细化标准》,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将渭源县打造为甘肃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全方位提供支持保障。协调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量身定做实施“活水计划”项目,从输血式公益升级为造血式公益,衔接有关部门为渭源县4.8万名女性赠送公益保险,协调有关企业为县里捐赠价值600万元的医疗设备。为监测户、低收入群体购买防贫险,引导36家“乡村就业工厂”转型升级,吸纳1389名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利用局里宣传平台,对定点县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推广,在《中国乡村振兴》等平台发表文章27篇,组织编撰发行《脱贫攻坚渭源故事》,形成较强社会价值和示范效应。
这次新闻发布会,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我们将学习借鉴东部省市和其他中央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帮扶体系,助力渭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谢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和支持!
记者:作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高校,南开大学是如何将自身人才、科研、文化、教育等优势与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相结合,助力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
邵刚:
自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南开大学定点帮扶庄浪县以来,南开大学党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扎实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南开重要讲话精神,紧抓重点领域,创新方式方法,深度发挥南开师生校友合力,为庄浪创新发展贡献南开力量。
一是以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树牢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学校党委将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了解需求、部署推进工作。组建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并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挂图作战、压实责任、跟踪问效。注重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人才、平台优势,广泛动员师生校友、合作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将百年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传统与新时代强农富民的现实需求有机结合,让服务“三农”和助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成为全体南开人的高度自觉,为推进乡村振兴汇聚优质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二是以高水平科研助力产业振兴,坚持靶向攻关、精准施策,助推乡村发展提档升级。学校以入选教育部首批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为契机,整合优质资源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站”,组织专家学者面向庄浪产业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2022年,已投入近20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师生四同”等专项课题研究50余项,鼓励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重点支持的多个科研项目陆续落地,科技赋能庄浪苹果、马铃薯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强化成果输出,培育符合庄浪需求的新产业,曾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的王春国教授将精心培育的高抗、高含量丹参品种“NK1号”引入庄浪,年初种植10亩丹参示范田,长势良好,含药性高,学校将投入更多资源,扩展50亩丹参示范种植,建设中药材种苗繁育工厂,开展药性质量监测及产地溯源技术研发,帮助庄浪县道地药材“种、产、销、深加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优质的智力资源带动人才振兴,营造支撑乡村现代化的文化氛围,切实筑牢高水平乡村发展所需的人才根基。以优质资源的“硬投入”带动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重视乡村文化涵育,打造教育帮扶“南开品牌”,建设46所“公能”素质教室和69间“南开书屋”,先后使3.5万余名学生受益,教育帮扶方面累计投入资金5400多万元。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探索先进技术服务地方路径,实现文化产业赋能。依托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新媒体方面的能力和优势,以数字化技术见证庄浪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今年7月与庄浪县博物馆合作启动“时间样本·乡村振兴”三维影像志项目,以抢救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结合庄浪人才需求和南开大学教育资源优势,系统培训党政干部、科教文卫人员、农业技术员、创业致富带头人等群体,2022年已完成2100人次的培训。
四是以探索技术转化新模式支撑生态振兴,精深助推生态治理见到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针对庄浪县生态治理难题,聚焦农村固废处理、违规采砂治理等生态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并跟踪支持落地实施。在郑河乡创建微型生活垃圾处理站,并以运行模式为依托,编制山区乡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置装置运行整体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助力庄浪县破解生态治理痛点难点。围绕韩店镇河道违规采砂等问题,启动基于无人机的河道预警监测系统,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方案。
未来,南开大学将继续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更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更务实的新举措新成效,为庄浪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智慧力量。
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作为中央文化单位,多年来持续发力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成功将临潭县打造成中国“文学之乡”。请问,中国作家协会是如何创新帮扶方式,深化帮扶成效,助力临潭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
崔沁峰:
1998年,中国作家协会被确定为临潭县的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国作协结合实际最大限度投入资金,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引进320余万元。在保障经济扶持的同时,中国作协发挥文学优势,与临潭县一道探索出“文化润心、文学助力、扶志扶智”的文化帮扶思路,多年来持续发力,在助力临潭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体现了文学的力量。
一是文学助力喜结硕果。组织6批中国作家采风团,65位文学名家来临潭采风,围绕自然人文、脱贫攻坚写下30余万字文章,为临潭旅游铸魂赋能。当地作家、邀请名家写临潭的《躬身》《临潭有道》等文学作品集累计出版25部,投入近200万元。向《人民文学》《中华诗词》等文学刊物推荐作品300余篇。培养临潭本土作家35名,2名成为中国作协会员,10名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协帮扶临潭24年以来,临潭已成立作家协会、洮州诗词楹联学会等7个文艺组织,文学创作队伍累计300余人,出版各类作品集累计100部,他们用纸上华章歌唱临潭,记录发展。临潭县已经成甘南乃至甘肃省的文学重镇,2020年被授予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二是志智双扶提振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提振人的精神动力,实现帮扶工作终极关怀。捐建“育才图书室”29个,累计捐赠图书17万册,520万码洋。投入60万元支持临潭县图书馆提升,获评国家二级图书馆。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中小学教师”“助力脱贫攻坚”培训班,在省内举办“宣传文化人才”“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累计培训各类人才600余名。投入100万元为中小学捐建计算机教室。为教育发展圆梦协会特捐20万元支持设立奖助学金。派驻池沟村第一书记为池沟小学等6个村小建图书室,牺牲节假日为本村学生们辅导功课。县上挂职干部征集中小学生文学作品推荐刊发助力素质教育。支持27个村建设巾帼家美积分超市,调动农村妇女劳动致富积极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文化润心助推发展。在持续文化帮扶之下,以文化建设来推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成为中国作协与临潭的共识,帮助临潭拿到许多“金字招牌”。临潭县被评为“全国拔河之乡”,冶力关景区成为“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池沟村已打造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新城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帮助“万人拔河”和“龙神赛会”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中华诗词学会支持临潭启动“中华诗词示范县”创建,成功举办全国性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结对帮扶活动,出版《诗词临潭》。助力冶力关大景区打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书画馆,丰富景区文化内涵。
四是创新方式深化成效。多年来,中国作协和临潭领导深化互访机制,共谋帮扶工作。在脱贫攻坚中,中国作协投入60余万元建设职业中学就业实训教室,投入215万元支持冶力关镇、池沟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80余万元消费扶贫。今年以来,作协党组紧扣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新要求,在巩固文学助力传统同时,重点围绕乡村发展“五大振兴”需要,把临潭所需和中国作协所能结合,实施组合拳,创新方式,深化帮扶成效。联合社会力量为1000亩高原夏菜种植基地配备提灌设备,实施池沟村120亩农田灌溉水渠改造工程,直接助农增产增收。拨付池沟村20万元入股重点项目关雎民宿壮大集体经济。在“中国第一百户堡”红堡子村建设临潭首家村史馆发展文化产业。举办“诗意临潭 高原甄选”农牧产品包装品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助力消费帮扶。与团中央光华基金会对接,为临潭县图书馆亲子阅读馆争取到急缺的5000册绘本,价值11万码洋。
记者: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如何发挥企业优势,助力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宋帅: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也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2022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9位,中国企业500强第3位。
2013年以来,中建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定点帮扶甘肃省康县、康乐县、卓尼县。10年来,中建集团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4.83亿元,选派30余名挂职干部,实施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和党建帮扶项目480余个,全力帮助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三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中建力量。
今年以来,中建集团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切实发挥中建在建筑领域的投资、设计、建造、运营“全产业链”优势,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扶持壮大特色产业、劳务输转稳定就业等方面重点发力,助力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发挥规划设计优势,“全方位”擘画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中建集团充分发挥自身规划设计优势,投入4900余万元,组织旗下7家专业设计院100余名规划设计师驻村、驻镇,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为康乐县144个村庄编制出多规合一的实用性乡村振兴村庄规划。编制《康乐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城关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花儿民宿规划,帮助康乐县谋划全域旅游,点亮“灵秀康乐”。帮助编制《卓尼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卓尼县大峪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开启“秘境卓尼”旅游发展新局面。通过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为帮扶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时间点、任务书和路线图。
二是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全要素”打造特色产业标杆项目。在陇南市康县,中建集团投入8500余万元,投资、设计、建造、运营“全产业链”打造了康县旅游产业示范园,总建筑面积7200㎡,具备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会议接待等功能。累计吸纳300余名村民培训就业,接待参观考察500多场次、游客2.4万人次,助力项目所在地朱家沟村成功申报国家4A 级景区。康县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为进一步改善居民饮水质量,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建集团联合康县县委县政府建设阳坝山泉水生产基地,中建集团投入1780万元,引进旗下专业建设团队中建一局,帮助建设瓶装水生产车间,计划年生产饮用水8000万瓶以上,产值超过亿元,年利润达千万元以上,为康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振兴标杆项目。
三是发挥行业带动优势,“整建制”输转群众稳定就业。中建集团每年带动200余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在康县打造了66个建筑劳务输出示范村,累计招录和劳务输转康县5500余人就业,并提供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工资保障等就业服务。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务工人员综合素质,助力人才振兴,中建集团联合康县县委党校开办“中建康县农民工党校暨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提供“培训、取证、就业”一站式就业服务,帮助康县打造“燕河建筑工”劳务品牌,发展壮大劳务产业,截至目前已培训农民工500余人次,计划今年全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为康县群众稳定就业提供坚实保障。今年,中建集团已招录康县51名未就业大学生,劳务输转747名富余劳动力就业,收入达2200余万元。
下一步,中建集团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国务院国资委、甘肃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全力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为帮扶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新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帮助古浪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请问在乡村振兴阶段,中国中化将如何集中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助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古浪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马东柱: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定点帮扶古浪县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多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价7211.4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62个,形成了以产业帮扶和民生帮扶双轮驱动,以智志双扶、消费帮扶、党建引领、社会动员为保障的“2+4”特色帮扶模式,为古浪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一、今年以来的工作进展
2022年,中国中化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主业优势,投入帮扶资金1600万元,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以5个农业产业项目为载体全面引入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简称“MAP”),同时强化民生帮扶、就业帮扶、智志双扶和消费帮扶,推动帮扶成效再上新台阶。
(一)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赋能,打造产业振兴典型示范。以建设运营农业全产业链重要环节项目为抓手,通过优势品种规划、优质农资配送、全程技术服务、农产品订单组织、免费技术培训等举措,以科技引领和全产业链服务助力古浪县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一是运营1座MAP粮食作物技术服务中心并配套10万吨粮库及农资仓库,将服务1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基地,带动当地2万多农户增产增收。二是运营1座MAP经济作物技术服务中心并配套高标准智能温室育苗中心,围绕番茄、娃娃菜、洋葱、辣椒等作物,服务农户5000余户,服务面积近1万亩。
(二)延伸加工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一是投入950万元建设年产800万穗优质甜(糯)玉米真空穗生产加工线,以订单农业方式带动8个乡镇发展甜(糯)玉米种植2500亩,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年产值可达2500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200名以上。二是将当地一处闲置库房改造为年产5万吨掺混肥生产线,通过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提升生产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土壤污染,更好地服务古浪县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带动200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三)加强就业帮扶,深化智志双扶。一是投入350万元,参与建设古浪县返乡农民工就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预计年培训7000人以上,可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务工技能单一、收入低的问题。二是融合线上“振兴讲堂”培训和线下产业培训、实地技术指导,培训各类干部人才4000余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三是广泛组织员工开展“圆梦助学行动”、蓝星新长城高中生自强班等品牌项目,共捐赠130余万元,帮助千余名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学业。
(四)全程品控溯源,提升电商能力。一是围绕香瓜、圣女果等5个特色产品,进行专业化品质鉴定,建立MAP beSide全程品控溯源体系,为品牌打造、溢价销售奠定基础。二是投入400万元,打造古浪县电商服务平台,实现与中国中化内外部多个电商平台的对接,助力古浪县农产品优品优销,今年已购买农产品978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4800万元。
(五)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改善民生。一是组织下属多家单位与当地结对共建,开展学习交流、捐资捐物、教育帮扶、就业帮扶等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二是投入265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住房改善和教育设施改造等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中国中化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人才等优势,助力古浪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具体来讲,一是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中心任务,设计好、运营好、推广好MAP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从加强规划引领、做大主导产业、强化产后服务、增强产业带动、深化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帮扶力度,提高古浪农业现代化水平、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二是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持帮扶力度。三是凝聚内外合力,在教育、就业、人才培训等领域持续发力。四是多措并举做好消费帮扶,以购买和帮销为牵引,全方位赋能古浪县电商能力建设。五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古浪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记者:社会力量帮扶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帮扶力量之一,作为民营企业,碧桂园控股集团在助力甘肃省的乡村振兴帮扶中是如何做的?做了哪些帮扶工作?
张韬:
碧桂园集团积极响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坚持做“党和政府的有益补充”。在脱贫攻坚阶段,累计助力包括甘肃省东乡县在内的全国16个省57个县超49万人脱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碧桂园发挥集团自身优势,着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开展以党建为引领助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搭配实施N类不同档次产业模块项目的“1+5+N”帮扶模式,在甘肃东乡县、渭源县等帮扶地区取得阶段性成效。自2018年5月碧桂园在甘肃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在东乡、渭源共实施帮扶项目30余个,帮助近6000户群众受益。
一、聚焦产业发展,搭建产业帮扶体系。聚焦东乡羊、东乡土豆和东乡刺绣三大产业,坚持“强主体、抓两端”,联合专业化的消费扶贫运营主体碧乡农业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帮扶,延长产业链、发展订单农业。
一是推动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助力当地产业振兴。结合东乡县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通过机械化示范推广、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助力当地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投资1600万元建成碧桂园·碧乡东乡羊种羊繁育基地,帮助补齐规模化、标准化繁育基地短板。2019至今,连续四年免费为东乡16个乡镇60多个村6000多户种植户提供马铃薯籽种和种植技术指导,改变传统粗放的种植模式,有效促进产能提升。
二是助力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培育自有文化品牌。加强对东乡刺绣产业帮扶,持续完善东乡刺绣产业链和公益品牌体系,2020年、2021年两次携手中国妇女基金会及设计大师,带领东乡绣娘和东乡刺绣作品先后参加了北京“2021年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上海时装周,依托“天才妈妈×东乡刺绣”公益品牌和“塞昂花儿”自有品牌,链接设计、品牌推广和渠道资源,累计帮扶东乡妇女超1000名,帮助销售刺绣产品总值超300万元。
三是加强产销对接,拓宽消费帮扶渠道。持续打造助农品牌“臻碧乡”,帮助销售4.8万余只东乡羊,实现销售额4000多万元,帮助近6000名养殖户增收。延伸产业链条,联合研发东乡土豆系列休闲食品,提高土豆制品附加值。此外,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公益广告,助力东乡塑造产业品牌效应。
二、聚焦能力提升,培养乡村本土人才。通过加强乡村产业人才、技能人才培育,打造职业教育平台,不断助力帮扶地区深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培育。自2021年起,联合清华大学举办“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组织东乡县60名产业带头人和帮扶干部在线学习,遴选培养一批有创业致富能力的“土专家”,参与学习培训的东乡县返乡创业青年马箫箫被省妇联聘为“陇原巧手”培训师。
二是大力推动乡村技能人才培育。在东乡县开展碧桂园帮扶刺绣、电商、岗前培训班等就业技能培训61期,累计培训人数4927人,帮助一大批农村劳动力提升了就业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
三是捐建慈善学校提升教育条件。在东乡县捐资创办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该学校是一所具有慈善性质的全日制民办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人才共育机制,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7个特色优势专业。
三、聚焦村企结对,提升乡村发展能力。开展村企共建,2021年起,从东乡县4个乡镇筛选50户困难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帮助购买粉草机、电动车、繁育母羊等,助力结对户增收致富。联合东乡县、渭源县举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21期,培训内容主要涉及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培育、基层党建等,累计培训村支书和乡镇干部815名,使基层干部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眼界得到进一步开阔。
下一步,碧桂园将继续围绕“1+5+N”的乡村振兴模式,重点关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帮助帮扶地区提产业、促发展,育人才、增实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我们了解到甘肃省陕西商会作为社会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我省脱贫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也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请问,近年来,贵商会在助力甘肃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建忠:
甘肃省陕西商会成立于是2008年,2017年商会成立党委,现有6个党支部122名党员。近年来,在省民政厅、省工商联的坚强领导下,以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为主线,以打造全国标杆商会为目标,借“一带一路”发展大势,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彰显了商会担当,贡献了商会力量。商会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被全国工商联评为“四好”商会,商会党委被树为“商会党建工作示范单位”,被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省工商联评为“光彩会宁行突出贡献商会”和甘肃省“千企帮千村”行动先进单位,同时庄浪县委、县政府赠送了“倾力帮扶献真情、爱心捐赠暖人心”锦旗。实践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情系教育,助力贫困师生。2015年,甘肃省两当县双联爱心教育基金会启动,我们采取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方式,组织会员企业捐资191万元,改善当地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大学新生、困难教师。会员企业华山教育集团与陇南、武都两级扶贫办签订协议,从2015年开始至今为2100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近1200万元。2017年,兰州外国语学校的一些品学兼优的贫苦学生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能力支付学校组织的出国学习的费用,商会得知这一情况后,发动会员捐资11万元,资助了20名贫困学生。2021年,商会初心不改,接续推进教育帮扶工作,在光彩会宁行“助学”行动中了解到,会宁县部分家庭在高中阶段供孩子上学比较困难,会员企业甘肃泰和实业集团主动扛起重任,带头捐款60万元,资助100名高中生3年的学习生活费用,并在会宁县高一年级中设立光彩班,命名为“光彩泰和班”,为助力乡村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奉献了爱心。
二是情系农村,助力乡村振兴。商会积极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采取产业、项目、消费帮扶等模式,累计投入了807.95万元。商会连续两年购买马铃薯9号种籽助力永登县通远乡青岭村增产增收。会员企业向西和县无偿捐赠商铺20间,面积493.21平方米,为乡村电商发展提供平台,开辟销售新渠道。商会陆续购买了庄浪县、临夏东乡县三甲村、漳县等地的农产品,拉动了产业消费链。去年底,在“社会组织庄浪行”活动中,商会再次伸出援助之手为庄浪县万泉镇、盘安镇、郑河乡帮扶捐赠25.62万元的物资,为240名留守儿童购买了课桌椅、护眼灯和羽绒服,给乡镇卫生院购置了三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系统,为庄浪县的“两镇一乡”教育、医疗事业尽了绵薄之力。商会踊跃参与“光彩会宁行”“民企武威行”活动,先后两次召开会长办公会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全力发动会员企业支持关心乡村振兴事业。在优医、造林行动中共捐赠144.14万元,为振兴会宁县的乡村经济增添动力。
三是情系发展,助力共建双赢。商会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群策群力,共谋乡村特色农业发展新思路。去年七·一前夕,组织全体党员与部分会员企业一同走进榆中县张一悟纪念馆开展“庆祝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秦商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前往栖云小镇、清水驿乡与乡党委班子召开座谈会,了解项目需求,引领商会会员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有3家会员企业对该乡镇有投资意向,有1家会员企业与榆中县和平镇签约,办起了养殖场,实现了共建双赢,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进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商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把助力乡村振兴与商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建设美丽乡村和一流特色商会,也在此倡议和呼吁更多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主持人:
感谢解答。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决策,希望新闻媒体持续关注并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支持工作力度,助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与,谢谢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9月22日“我们这十年 金融支持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2年09月16日《甘肃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接续政策措施实施方案》政策吹风会实录(文+图)
- 2022年09月09日《关于推行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2年08月26日《甘肃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