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疏勒河以水为墨绘就河西壮美生态画卷

 2022/09/28/ 11:20 来源:每日甘肃网
疏勒河源头。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亚虎 摄影报道

  “疏勒”蒙古语,意为水草丰美。疏勒河古称冥水,在西汉时叫籍端水。《汉书·地 理志》记载:“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唐代又称“独利河”,元、明时期叫“布隆吉尔河”,清代以后叫“疏勒河”。

疏勒河上游河道。

  疏勒河,发源于海拔5000多米的祁连山脉西段托勒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干流全长670公里,与丝绸之路结伴西行,流经青海省天峻、甘肃省肃北、玉门、瓜州、敦煌等县市,总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是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被誉为敦煌的“母亲河”。

疏勒河昌马水库。

  疏勒河在甘肃省玉门市昌马峡谷奔涌而出,然后掉头向西,穿越玉门市、瓜州县到达敦煌市,在敦煌与党河汇合后,经过玉门关继续向西。古代水量充沛时曾流入新疆罗布泊。

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东沿。

  疏勒河流域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她润泽了举世闻名的敦煌文化,积淀了灿烂悠久的丝路文明,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点,记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辉煌。

疏勒河源头冰川。

  散落在疏勒河两岸的100多座古城、近300公里的汉长城和众多的烽燧,以及莫高窟、榆林窟、玉门关、阳关等历史印迹,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记载着疏勒河流域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辉煌。

疏勒河中游湿地候鸟飞翔。

  近年来,甘肃省疏勒河中心通过实施敦煌规划、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昌马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一批项目工程,有效完成节水改造面积120多万亩,维修改造渠道500余公里、各类建筑物1500余座,安装一体化闸门测控系统75套、建成698个斗口实时监测计量点、三大水库及210公里重点渠道实现了视频远程巡查,疏勒河数字孪生流域建设试点正在有序实施,水资源调度服务更加科学精准高效,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疏勒河向中下游河道输送生态水。

  在保证灌溉的前提下,“挤出”更多水资源通过昌马、双塔、花海三库联合调度,有计划地向中下游河道、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玉门干海子鸟类生态自然保护区等输送生态用水。2013年以来,已累计输送生态用水50多亿立方米,疏勒河下游及西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态和水环境得到有效涵养与修复。

沙漠之舟艾山湖。

  2017年,党河与疏勒河时隔40余年重新汇流,消失多年的疏勒河下游湖泊哈拉诺尔、艾山湖、哈拉奇先后重现人间,疏勒河水已输送至库姆塔格沙漠东沿,疏勒河全程再现大河西流盛景。近90公里沿河道的动植物资源快速恢复,珍稀濒危的野骆驼、普氏野马和众多迁徙的候鸟重新找到了栖息和繁衍生息的新家园。

疏勒河灌区秋色美。

  在完成生态输水任务的同时,全力保障好灌区内农田防护林和风沙口的生态用水,每年通过水利工程免费向玉门、瓜州的68个风沙口的40万亩林草地、2万公里农田防护林有计划地供给生态水3000万立方米以上,使134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

疏勒河北河口水利枢纽生态输水重要关口。

  2017年12月,疏勒河成功上榜全国首届十条“最美家乡河”榜单,疏勒河灌区被评为“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辖区内玉门市被评为“国家园林绿化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瓜州县三道沟镇三道沟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城乡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深秋的疏勒河下游色彩斑斓。

  治水安邦、兴水惠民。党的十八大以来,疏勒河在服务保障国家战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清洁能源以及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已成为流域发展的生态线、生命线、生活线。

疏勒河上游。
疏勒河天生桥古河道。
疏勒河中游桥子湿地。
玉门市玉泽湖公园。
疏勒河源头藏原羚。
敦煌的母亲河疏勒河。
金秋时节,穿行在田间的疏勒河。

  镜头记录时代变迁,影像见证历史瞬间。为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摄影爱好者的联系,在这个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季节,每日甘肃网图片频道、新甘肃客户端镜像频道特向奔波在社区乡村、山川草原上的您约稿,您拍摄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纪实、人物故事以及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具有新闻元素和光影艺术的照片,我们将择优及时刊发并支付稿酬。

  期待您运用丰富的摄影语言,描绘陇原大地日新月异的精彩瞬间,讴歌陇原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