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2022为民实事系列报道】兴水利 惠民生 促发展——水利惠民举措助力甘肃乡村振兴

 2022/10/02/ 16:48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屈雯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屈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水利,是经济的命脉。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旺,则五谷丰。水利建设是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水利工作。

  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让水资源更好服务发展、造福群众、润泽陇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统筹水利惠民工程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为确保全面完成甘肃省“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建设任务,在全力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保障供水安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础上,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甘肃省水利厅日前发布的“2022年为民实事‘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进展情况显示,截至9月15日,199个项目全部开工复工,完成投资33.23亿元;完工109个,占应完工145个项目的75%。

  2022年“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包括调蓄设施、灌区改造和农村供水3类共计199个项目,其中,水库25座,新改建淤地坝100座,6处大型和16处中型灌区改造,52处农村供水,年度完成投资35亿元。

  其间,全省水利部门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10件为民实事方案的通知》确定的实施步骤,按季度、分类型有序实施,对年内建成完工项目督促加快进度,确保按时完工并做好验收等工作;对跨年度续建项目做好计划安排,加强调度,年内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与此同时,同步调度实施工程与省政府为民实事项目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

  推进水库建设 筑牢百姓用水屏障

  把水管好治好,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水库的建设,既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也是有效解决一个地方农田灌溉用水和水利惠民的具体举措,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刘李河水库工程

   刘李河水库工程位于泾川县玉都镇刘李河村,设计总库容335.7万立方米,设计年供水量288.9万立方米,其中生活供水量101.1万立方米,灌溉供水187.8万立方米。刘李河属洪河一级支流、泾河二级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842万立方米。

  据泾川县水务局副局长罗小龙介绍:“刘李河水库工程是精心论证实施的‘十四五’重大水利项目。投用后,可为推进全县乡村振兴、服务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水库建成后,将有效保障泾川县北部塬区6.04万人生活用水,至少提供1.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

  刘李河村曾是北部干旱山塬区有名的贫困村,群众大多住在山高坡陡的半山腰或残垣沟边,2018年,刘李河整村搬迁到了新建的玉都镇移民新村,住进了新楼房。搬迁群众中有部分就住在规划中的刘李河水库工程区,水库的建设,既有效开发利用了水资源,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居住条件。

  据了解,刘李河水库工程为平凉市、泾川县重点水利项目,也是2022年省、市县为民办实事项目。刘李河水库工程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水库大坝长325米,设计为均质土坝和混凝土坝混合坝型,总投资2.69亿元,工程于2021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1月竣工。

  加强灌区改造项目 实现节水供水目标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记者从2022年4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22年水利工程建设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了解到,2022年我国准备实施大约90处大型灌区、480多处中型灌区改造,完善灌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和计量监测设施,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500余万亩,在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的同时,要积极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

  农业灌溉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2021年以来,为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甘肃省抢抓机遇,全面启动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引导农户开展节水灌溉,圆满完成灌溉任务。 

  古浪县裴家营镇设计施工总承包(EPC)第1标段支渠施工现场

    在古浪县裴家营镇设计施工总承包(EPC)第1标段支渠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修整衬砌渠道。“以前这个渠道淤积破损严重,我们村平时浇水困难,粮食产量也不太理想。这次渠道改好了以后,我们浇水就更加及时和方便了。”古浪县裴家营镇大沙沟村村主任潘明海看着即将改造完的渠道喜笑颜开。

  古浪县裴家营镇,土地大多为沙化地,浇水不及时会造成作物减产严重,长期存在用水矛盾。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灌溉效率,化解了群众用水矛盾,群众收入得到充分保障。 

  “十四五”期间,全国将124处大型灌区列为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甘肃省景电大型灌区正是该工程之一,同时也是全省“四抓一打通”重点水利工程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即通过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重大农业节水供水目标。

  据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计划管理处处长张茂林介绍,2022年,景电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计划在2022年12月底前全部改造完成,2023年春灌投入运行。

  景电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

  景电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补齐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短板,解决工程提输水“卡脖子”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新增年节水能力 2101万立方米,可改善灌溉面积 82.47万亩,为灌区乡村振兴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乃至河西走廊战略大通道的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水资源支撑。

  加快自来水厂建设 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接着水龙头流淌出来的清澈的洮河水,家住静宁县颐兴园小区的居民穆玉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水比以前确实好得多了,以前用水壶烧有两三天水垢就满了,现在一周后都几乎没有水垢,喝起来口感也比以前软得多了,这个水确实不错!”穆玉琴告诉记者,以前安装净水器用水才安心,现在感觉用自来水泡茶和纯净水相比差不了多少,洗菜、做饭内心踏实了不少。

    静宁县是缺水大县,用水长期依靠浅层地下水供给。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县城规模扩展,全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22年6月,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项目城区水源正式供水,满足城区17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洮河水成为润泽静宁大地、造福静宁人民的“幸福之水”。 

  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项目

    截至6月底,引洮二期静宁配套工程五个标段分别完成调蓄水池、净水厂、供水管线(网)、泵站、高位水池等90%以上总体施工。

  “引洮供水二期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全线建成,现在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以及工程的验收工作。农村人饮工程预计在今年10月底前陆续投入使用。”甘肃水务静宁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新军介绍道。

  饮水安全与供水保障,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农村供水发展和调蓄工程建设以及管网设施改造,是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坚持“节流”与“开源”两手齐抓的重要举措。

  2022年,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将群众最关心、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农村供水和灌区农业灌溉项目纳入“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旨在促进农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建设项目

   张掖市甘州区为抢抓水利“四抓一打通”政策机遇,以满足群众持久饮水安全需求为导向,完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为目标,投资7.31亿元,实施了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建设项目。

  据了解,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河东片供水工程投资3.36亿元,项目计划在甘州区城市备用水源地300米处修建净水厂,对黑河东岸龙渠乡等9个乡(镇)141个村193896人和集镇、农林场、养殖区及企业进行规模化集中供水,提供安全饮水保障。二期河西片区供水工程估算总投资3.95亿元,目前《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批复,计划于2022年10月份开工建设。

  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建设项目

   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建设项目总工程师丁辉说:“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的总体投资的40%,今年10月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争取今年年底给全区农村供上饮用水。”

  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可为全区15个乡镇、32.13万人提供生活用水,有效解决全区农村人饮工程小型水厂水源地污染安全隐患问题,彻底改变地下水资源超采趋势,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

  【记者手记】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工程型、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甘肃要发展,首先要抓牢水的工作、解决水的问题、做好水的文章。

  为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保障供水安全,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甘肃制定《2022年为民实事“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建设工作方案》,从该方案中我们注意到,“打通最后一公里”也是打通了百姓群众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饮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工复工,也将更好地完善甘肃省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生态保护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让“富民水”润泽陇原,让“惠民水”流进甘肃千家万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