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喜迎二十大·陇原新作为】首趟1200吨中欧泥炭班列入甘 科技创新赋能甘肃绿色农业提质增效

 2022/10/10/ 08:41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武永明

首趟1200吨中欧泥炭班列入甘

科技创新赋能甘肃绿色农业提质增效

泥炭班列抵达兰州铁路口岸。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裴强 摄

首趟泥炭班列入园仪式。

开始卸车。

首趟中欧泥炭班列入甘。 

  每日甘肃网10月10日讯(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为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通过引进东欧优质泥炭资源,创建甘肃泥炭基质生产、泥炭腐植酸水溶肥、泥炭生物有机肥县域经济企业集群等,推动我省现代农业跃上转型升级的新起点,作为专业从事泥炭跨境供应链引进、推广及泥炭资源综合研发与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的企业,天赈裕民(兰州)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各方运筹,拿到了从东欧地区向甘肃引进十万吨优质泥炭资源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订单。

  10月9日,首趟1200吨中欧泥炭班列顺利抵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来自中央及省内20余家主流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见证了首趟班列入甘接车和入园仪式,并参加了由甘肃新媒体集团指导,天赈裕民(兰州)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赈裕民公司)主办,兰州晨报策划的“首趟中欧泥炭班列入甘”全媒体项目推介会。这也是奔流新闻·兰州晨报在努力加快媒体融合进程中,充分发挥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融媒会客厅”的聚合功能,广泛调动中央和省上两级主流媒体资源,首次深入社会、走向基层,以全媒体宣传形态,更好地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一次全新探索和尝试。

  推介会上,天赈裕民公司董事长赵斌介绍了首趟1200吨中欧泥炭班列进甘肃的项目背景以及未来规划。他表示,中欧泥炭班列首次开进甘肃,将全方位服务于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推动我省泥炭引进、加工、应用、推广实体经济等领域协同发展,打造我省泥炭产品加工和推广应用产业集群,推动我省设施农业和都市农业以及土壤改良和耕地质量提升快速发展。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国际泥炭学会中国分会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泥炭研究所教授孟宪民在推介会上通过现场连线,就泥炭产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国际国内泥炭应用领域、泥炭对农业土地改良的价值等问题,与媒体记者进行了交流。

  近年来,天赈裕民公司与东北师范大学泥炭研究所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与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签订了《校企创新合作协议》;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签订了《新能源项目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成立了“中国—白俄罗斯土壤改良国际合作科技中心”,同时在中—白工业园申报成立“中国—白俄罗斯泥炭工程技术合作中心”,并在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领导下,牵头联合国内从事泥炭领域研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近百家单位组建的“国家泥炭产业联盟”,已完成相关申报工作。在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国际泥炭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执行会长孟宪民教授主持下,申报工信部《泥炭基质》产品标准的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评审与验收工作,并在国家泥炭产业联盟内整合国内外一流专家在耕地质量提升和废弃荒地修复、泥炭系列产品的科技与研发领域的顶尖技术和经验赋予甘肃农业土壤改良、农田污染治理、泥炭生物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提供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持。在此基础上 “天赈裕民(兰州)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兰州投资建设“兰州泥炭产业园”,形成年产30万吨泥炭腐植酸水溶有机肥生产线、年产5万吨泥炭基质生产线、年产1万吨泥炭吸附剂生产线、兰州泥炭科技馆,并在县域整合与激活大量的有机肥生产型资源构建以5G、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泥炭沃土中小企业集群与泥炭数智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

  对于未来的趋势与发展,赵斌表示,泥炭是最好的土壤改良剂,有不可替代性,目前迫切需要建立横跨境内外的泥炭供应链,加快泥炭技术在甘肃的推广应用。接下来,公司还将致力利用泥炭绿色健康优势,借助数字技术和工业装备赋能,将果菜茶药种植土壤诊断、作物需求大数据通过人工并行算法和机器学习手段,生成满足土壤和作物需求的智慧沃土配方,再通过定制生产和精准施用,实现作物增产、增收、提质、沃土多目标协同,构建完整的泥炭数字沃土产业体系,保障农业发展、农村增绿和农民增收。

  推介会后,参会新闻媒体记者前往永登泥炭试验田进行了参观考察。

  侧记

  甘肃农业转型升级来了好帮手

  10月9日早晨,兰州新区的气温虽低,但太阳依然热烈,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甚是舒服。

  上午11时,历时一个月、跨越7000多公里,从遥远东欧开出的首趟中欧泥炭专列缓缓停靠兰州铁路口岸中川北站站台,专列车身上“热烈庆祝首趟中欧泥炭专列入甘”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

  专列停稳后,一辆正面吊车吊起专列上的一个集装箱缓缓落于站台,工作人员打开箱门,里面压缩包装的泥炭虽有外包装膜隔着,但一眼就能看出其本色——黑色。

  自首列“天马号”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甘肃省国际货运班列相继开行,往返中欧不停奔袭的“钢铁驼队”,打开了供需互促、优势互补的共赢大门。

  一列列奔驰不息的中欧班列,“运出去”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欧洲人的青睐,“拉进来”的商品也屡屡出现在兰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这趟中欧专列,整列装的都是泥炭,50个标准集装箱,1200吨。

  泥炭为何物?

  “泥炭是煤炭的前身,是沼泽中死亡植物残体积累转化形成的有机矿产资源。泥炭的有机质、腐植酸含量高,纤维含量丰富,疏松多孔,通气透水性好,比表面积大,吸附螯合能力强,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和盐分平衡控制能力,是良好的作物栽培基质,是我国十一大非金属战略资源之一。”推动我国泥炭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推动者之一、长期从事泥炭资源勘查评价和泥炭开发利用研究的东北师范大学泥炭研究所教授孟宪民说。

  泥炭无病菌、虫卵、草籽、激素、抗生素,没有任何环境负累,是保障农业发展和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打造绿色农业、再造健康土壤的高级绿色投入品!

  在谈到我国泥炭市场需求量时,孟宪民教授说:“我国泥炭总需求最大可达3亿立方米/年,泥炭加工销售可创产值5000亿元,因泥炭产品推广应用可带动工厂化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等相关产业新增产值25万亿元,有效推动国内经济内循环,形成全新经济增长点。”

  泥炭是我国储量稀少但国外蕴藏丰富的天然有机矿产资源,是保障我省工厂化农业发展和耕地质量提升的战略资源。

  作为专业从事泥炭跨境供应链引进、推广、引用及泥炭资源综合研发与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的企业,天赈裕民(兰州)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赈裕民公司)从东欧地区向甘肃引进泥炭,对带动我省工厂化农业发展、耕地质量提升、矿山生态修复、乡村环境建设等领域技术进步,改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具有重要作用。

  “入甘的泥炭不是直接用于土地,而是经过加工后使用,我们将整合全省300-500家农业合作社,打造企业集群,激活全省各地现有的有机肥生产元素,最终在田间地头服务于农户。”天赈裕民公司董事长赵斌说。

  一心想着“当好种地人的帮手,做好庄稼人的伙伴”的天赈裕民公司在兰州投资建设“兰州泥炭产业园”,将形成年产30万吨泥炭腐植酸水溶有机肥生产线、年产5万吨泥炭基质生产线、年产1万吨泥炭吸附剂生产线……

  2000多年前,驼铃商队穿越茫茫大漠,走出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欧班列已成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大写的中国担当!

  “首列中欧泥炭专列入甘,只是一个开端!公司力争10年内达到年引进推广泥炭150万立方米能力,年创行业产值4亿元,带动工厂化农业和耕地质量行业提升新增产值7亿元,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绿色投入品和配套技术。”天赈裕民公司董事长赵斌说。

  相信,泥炭专列的引擎,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动力十足!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