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陆水空邮并举、建管养运并重。”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交通强国甘肃方案》《甘肃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的工作要点,努力当好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开路先锋。十年来,甘肃交通发展纪录一次次刷新,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再到“适度超前”的重大跃升,为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创造了交通“硬支持”。
当好排头 跑出交通建设“加速度”
十年来,甘肃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加强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投入力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甘肃公路建设里程不断突破,交通运输网络更趋完善,交通枢纽和通道优势更加明显,群众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交通投资持续加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0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4.8%,交通运输成为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中,2021年全省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98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73%。
高速公路不断延伸。建成高速(一级)公路3949公里,新增30个县通高速公路,全省通高速的县区达到71个;高速(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从2012年底的2757公里,达到了2021年底的6706公里,增长了143.2%。2015年底,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全部通了高速公路。
公路密度明显提升。新改建普通国省道8737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不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2万公里,比2012年底的6826公里增加了5376公里,增长78.6%。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5万公里,比2012年底增加了7.16万公里。2021年底,全省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66万公里,比2012年底增加了2.54万公里,增长19.4%,公路密度从每百平方公里28.87公里提升至36.77公里。
运输网络更趋完善。累计建成综合客运枢纽5个、综合货运枢纽2个、地市级客运站16个、县级客运站51个、乡镇汽车站(运输服务站)1070个、建制村停靠站点11541个。金昌、张掖、夏河、成县、张掖丹霞通用机场5个机场相继建成通航,全省民航机场达到9个、通用机场1个,民航市州覆盖率、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分别达到79%、63%。
交通强国稳定推进。承担了大敦煌交旅融合发展、航空枢纽一体化发展、车路协同创新发展、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陇原乡村振兴“四好农村路”建设5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目前,试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个个亮眼数字,浓缩的是甘肃交通运输业的十年巨变。
适度超前 支撑“一核三带”新格局
十年来,我省与周边省区沟通更加便捷,省内各地联系更加紧密,现代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交通通道”开始加速向“经济走廊”转变,为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的实施提供了交通方案,贡献了交通力量。
支撑兰州核心带动。不断加强兰州及周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兰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达)网络,构建出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1小时核心经济圈,覆盖了13个县区592万人,汇集了全省75%的人才,预计到2035年覆盖县区将达到26个、人口963万。
强化陇东南交通网。甜永、彭大、平天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延安至九寨沟通道实现主体成型,陇东与天水、陇南便捷贯通。以平天、十天、成武等国家高速及平天铁路为主轴,自北向南有效串联银西、西平、宝中、宝兰、陇海、兰渝等铁路和甜永、青兰、彭大、连霍、兰海等高速公路的综合交通架构基本形成,覆盖沿线约800万人口,占区域人口的85%,交通轴线为陇东南经济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河西运输骨架。建成的敦当、白明高速、七瓜、马桥等高速(一级)公路,与建成通车的兰新高铁,在建的兰张三四线铁路及敦煌机场、金昌机场、张掖机场等构成综合交通廊道,形成支撑河西走廊经济带的基础骨架。
随着黄河流域G1816合作至赛尔龙、S10卓尼至合作等高速公路及兰合铁路的加快建设,交通对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建设支撑作用也将不断增强。
一项项交通工程,夯实的是陇原走向现代化的交通基础。
人民至上 提升交通民生“幸福度”
十年来,省交通运输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聚焦货车司机所盼所愿,切实做好行业服务和改善民生工作。
建立建优阵地。按照“抓行业必须抓党建”的要求,进一步拓展行业党建管理职责,在全省成立涵盖道路货运、客运、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及交通物流企业党建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行业党委98个,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实现了全覆盖。打造“陇原红运”党建信息平台,按照“会、站、家”一体化要求,整合物流园区、货车营地、公路养护站、货场等各种资源,建成“红色驿站”201个,实现“党建有阵地、旅途有温暖”。
优化运输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大件运输许可申请事项整合至省政府“甘快办”,道路运输8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道路运输电子证照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在4条高速公路推行差异化收费政策,货车通行费实现较大幅度下降,实现货运成本下降和路网通行效能提升,“调流、引流、提效”成效初显。启动建设高速公路“开口子”工程,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促进沿线发展。创新运用高速公路云收费系统,高速公路通行效率不断提高。
创新服务方式。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交通运输成为我省变化最大、群众感受最深、成效最显著的行业之一。在全国率先推出“车货无忧”公众责任保险,为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货车司机免费提供货物和人身保障,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启动“司机之家”提升改造工程,新增高速公路服务区货车停车位500个,让广大货车司机在甘肃境内能够“停下放心车、洗上热水澡、吃上可口饭、睡上安稳觉”。
一桩桩民生实事,提升的是交通事业在人民心中的温度。
新的起点,新的使命。甘肃交通人将牢记“开路先锋”职责使命,树牢进位赶超意识,弘扬“八棵树”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综合立体陇原交通运输网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衍”出交通新效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10月12日,甘肃实施的20个高速公路“开口子”拓展工程之一的会宁红色驿站正式启用。
这一在原G22青兰高速会宁服务区基础上升级改造的“驿站”,通过新设出入口,进一步增强了高速公路服务地方的能力。
更为特殊的是,通过配套布设会宁会师红色展厅、地方特色美食、综合商业中心等设施,这里将成为集游、购、娱、吃、研学于一体的新型旅游目的地,成为宣传会宁红色文化、推介特色农产品的“会客厅”,衍生出新的业态。
公路交通点多、线长、面广,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如何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交通经济?
近年来,随着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甘肃交通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路衍经济”的概念。
路衍经济,是通过对沿线经济要素的集聚、扩散而衍生的新经济业态,是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工业园区、现代物流、交通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相关产业融合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全国交通运输业引发广泛关注。
2021年6月在西安举行的全国首届“公路交通路衍经济产业发展论坛”上,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周伟表示,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将催生更多新业态和发展模式,深刻改变交通行业的发展格局。
善于创新、敢于探索。我省交通运输部门立足公路主业,不断拓展关联产业,初步形成以交旅融合、通道物流、能源建材、交通装备制造、“服务区+”、智慧交通、乡村振兴、其他产业为主体的路衍产业架构,建立起了“一业带动、多业支撑、跨界融合、联动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如今,一系列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路衍经济项目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在河西,以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遗址保护和服务区融合开发项目、榆林窟至悬泉置旅游公路项目、锁阳城遗址国家考古公园项目等5个子项目为内容的“交响丝路1号线”项目被列入“交通强国”甘肃试点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在临洮,建设者正在依托太石服务区,布局建设临水休闲区、花海景观区、房车露营区、亲子乐园、萤火虫公园五大功能分区,着力打造出西北首个集“商、养、学、闲、情、奇”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服务区”项目。
……
根据今年出台的《甘肃省打造路衍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我省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集聚经济要素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作用,推进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工业园区、现代物流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路衍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
到2025年,全省将力争建成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路衍经济项目,基本形成路衍经济产业体系、产业格局、产业生态,带动上下游产业综合产值累计达到1000亿元。
铺就乡村“振兴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推动贫困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时期成为甘肃农村公路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好、老百姓受益最多的十年。
“自从这条路修好了,种的核桃、花椒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天水清水县草川铺镇黄崖村村民李金喜指着平坦宽敞的县道307线说。
这是一条全长48.24公里的农村路,起于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南崖村,跨渭河、越盘龙山,一路延伸,止于清水县永清镇南峡村,是当地重要的农村运输通道。因道路质量过硬,管理机制到位,沿线风景优美,这条路于2021年5月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条路还曾是一条破损严重、坑坑洼洼的“烂泥路”——遇到大雨天,常常会出现水毁塌方,群众外运农产品往往要靠人扛肩挑。
随着全省农村公路的大建设深入开展,2018年,307线被省交通运输厅列入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一年后,新道路建成通车,包括李金喜在内的许多群众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收货的车直接能开到家门口。去年靠卖核桃和花椒,家里就收入将近10万元。”说起变化,李金喜笑容满面。
307线的脱胎换骨,只是过去十年甘肃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累计投资约914亿元,大力实施县乡道提质改造、建制村通硬化路等项目。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9.8万公里,累计投资914亿元,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和客车。
2021年底,甘肃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5万公里,基本形成了“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
建好,还需管好、养好、运好。
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我省率先在全国成立正科级事业编制的乡镇公路管理所,建立起“县有养护站、乡有管理所、村有管理室”的三级养护机构,县乡村三级路长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公路由粗放管理实现有机构管养、有专人负责。
目前,全省已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451条,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4A级及以上县市区比例达82%,农村客运实现由“开得通、走得了”向“留得住、通得好”转变;县乡物流节点覆盖率达到100%,村级物流节点覆盖率达到78%,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运有所达”。
“四好农村路”修的是路,改变的是农村面貌,联系的是党心民心。
如今的甘肃,正在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全省农村公路里程正以每年新增1万公里的速度不断延伸。到2025年,陇原大地所有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将全部通上硬化路,老百姓便捷出行、致富增收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