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白银市“劳动者驿站”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处处有“家”

 2022/10/20/ 10:54 来源:每日甘肃网

  “以前我们想找个地方热热饭,休息一会都不容易,现在工会给我们建了个‘家’,累了渴了,就可以回‘家’休息。”进入10月份以来,天气微凉,完成最后一单派送任务的美团外卖骑手高学有些疲惫,他拎着已喝光茶水的水壶,走进白银区水川路铜城人家昱景花园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

  走进高学口中的这个“家”,大约110平方米的地方,干净整齐地摆放着四套舒适的桌椅板凳,左侧的书架上放着党建、文学、养生等各类图书,可供人们休息时翻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驿站内微波炉、饮水机、应急医药箱、充电器、雨伞、工具箱等生活必备物品一应俱全,可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出租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周边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我送完单都会在这歇歇脚。”高学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拎起水壶给自己添满。

  如今,走进劳动者驿站歇歇脚、喝口水,已成为许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习惯。

  为切实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建设工作,今年以来,白银市总工会举全会之力、聚各方资源,全力抓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建设这项工会组织牵头落实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近就能找到服务平台,享受站点温馨服务。目前,全市已高标准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10个,遍布全市主要城区的大街小巷,彰显了“娘家人”的关怀和城市的温度。

  聚焦“需与求”,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如何建”上聚合力

  坚持规划先行,市总工会按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哪里,驿站就建设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基本原则,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全角度、多方位,科学规划驿站建设总体布局和功能设计,打造“零距离”“接地气”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先后4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全角度、多方位,科学谋划驿站整体建设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对实施原则、建设标准、实施步骤、资金来源、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充分依托和整合工会既有资源,发挥党群服务中心、职工服务中心、职工书屋、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等各类原有阵地效能,进行空间载体扩充、健康服务加载。扎根园区、楼宇和商圈,把驿站建设注重向工业(产业)园区相对集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数比较多但服务资源相对有限的区域倾斜,使驿站能够广泛覆盖更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大资金筹集力度,积极争取省总工会专项资金50万元;市总工会安排资金100万元,对每个县区分别下拨资金20万元,各县区工会积极争取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共投入建设资金240余万元,努力形成了资金投入合力。

  围绕“点与面”,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如何管”上重规范

  强化硬招实招,下大力气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建设任务,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提质扩面。规范标准、打造样板。明确面积、标识、设施、制度、服务等建设标准,坚持“一站一案、一站一策”,针对差异化需求提供“量身定制”。延伸服务触角,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配齐休息座椅、微波炉、饮水机、充电工具、应急药箱、雨伞、电视机、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为新就业形态群体提供饮水、休息、餐饮、淋浴、洗衣、如厕等比较周全的服务。

  建立制度,严格管理。制订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管理制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管理人员工作制度》等管理、运行、服务、保障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确保驿站正常开放、设备设施功能完好、后勤保障充分有序。因地制宜、科学运转。采取工会组织管理和依托共建单位管理两种模式,开放时间根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际需要,采用工作期间全开放、分时段定时开放等模式,安排专人轮流值班,保证随时有人在岗提供服务,最大程度地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便利。

  立足“实与效”,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如何用”上保质量

  坚持把服务品牌下沉,多举措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除了满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正常休憩、纳凉、如厕、饮水等基本服务外,各级工会还定期征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和微心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关心劳动者的活动,让驿站更有吸引力。将“送清凉”“送温暖”等工会传统服务品牌下沉至“劳动者驿站”,定期到驿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和技能培训活动;律师定期在驿站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定期到驿站开展心理服务活动;劳模工匠定期到驿站与劳动者交流……不断满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多元化需求,为更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人性化、更方便贴心的优质服务,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