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美好生活
——平凉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记者 齐荣
党的二十大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党中央的这一决策令全市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倍受鼓舞、倍感振奋,进一步增强了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平凉市现有持证残疾人10.65万人,一、二级重度残疾人4.05万人,三、四级残疾人6.6万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残联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3659”发展思路,秉承“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宗旨,通过积极探索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体、维权和管理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平凉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权益保障机制体制建设,让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托底服务托起稳稳的幸福
“整整6年了,我第一次听到女儿喊妈妈。”王鑫霞每次点开这个仅有10秒的视频都会泪目。视频中,一个长相乖巧的女孩身着粉色衣裤,嘴巴微张,连续发出“mama,mama……”的声音。通过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这个左耳佩戴人工耳蜗,右耳佩戴助听器的小女孩来说,发出声音是迈出了一大步。
王鑫霞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世界对她而言是“无声”的。之前,王鑫霞在西安市儿童医院给孩子佩戴了人工耳蜗,却无力负担康复费用。她偶然得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医院可以免费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便找了过来。“已经训练了5个月,很有效果。为了保持听觉平衡,医生还给她佩戴了助听器。随着有声世界的大门的开启,现在孩子的性格也开朗了。”王鑫霞心里非常感激。
2016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医院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市残疾儿童康复项目主渠道的作用,累计接待门诊患者4.2万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9300人次。市残联共争取落实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项目资金2100万元,对1600余名听力、视力、智力、肢体、脑瘫、孤独症残疾人进行了康复训练和治疗,对713名0至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救助。累计免费发放辅助器具2.1万件,捐赠轮椅1.2万辆,全市持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95%以上。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曾是众多重度残疾人家庭生活的写照。去年8月26日,崆峒区城镇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正式启动运营,彻底改变了部分城镇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窘境”。
“龙龙患有孤独症,刚来的时候不愿和人交流,现在好多了,你瞧,都能唱歌了!”11月15日上午,在崆峒区寨子街洪福养老服务中心后院,循着歌声,记者迅速定位到了人群中央的龙龙,他双手握着话筒,十分陶醉地随着音响轻声哼唱。不远处有四五个穿着印有“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红色马甲的残疾人正聚在一起下棋,另一边,几位肢体残疾人在打麻将娱乐……
“我们这两个站点共有75名重度残疾人,内设有护理室、文化活动室、康复训练室、图书室等14个功能室,16名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开展了针灸、拔罐、按摩、健身、手工、益智类康复等一系列专业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使这些重度残疾人在稳定的环境中逐步康复,逐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让他们生活得更有信心,更加阳光。”该院负责人介绍,日间照料中心项目的建设,实现了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新突破,真正做到了“一人受益,幸福全家”。
据了解,市残联积极争取落实省、市、县资金676万元,为400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目前各县(市、区)11所服务机构已全部投入运营。同时,争取234万元“阳光家园”项目资金,依托第三方机构为1560名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上门居家托养服务,解放了家庭劳动力。争取市级配套资金120万元,为130名0-14岁残疾儿童实施康复训练或手术,目前,训练任务全面完成。
政策兜底兜住生活的信心
准备材料证件、登录网上系统、上传材料、输入信息……短短十几分钟,李淑珍就通过手机顺利完成了残疾人证跨省换领申办手续。李淑珍是生活在平凉的青海人,因肢体二级残疾,在证件到期后一直无法返回老家换发新证,直接影响到“两项补贴”的发放。
“当时很着急,赶紧给区残联打电话,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很快拿到了新的残疾人证。”李淑珍表示,“跨省通办”政策非常便利,不仅免去了来回奔波,还节省了费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目前,在全市所有持证残疾人中,行动不便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占39.4%。按照原来政策规定,残疾人新办、换发证件等业务必须到户籍所在地受理,这给他们带来诸多困扰。
针对此问题,市残联把优化残疾人证办理服务作为密切联系残疾人、保障政策落实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坚持重点村镇集中评残和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上门评残相结合,努力做到无死角、全覆盖,应办尽办。同时,紧密结合“跨省通办”和数字政务服务,实现6项业务“一网通办”“一站式”办理,有效解决残疾人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今年以来,累计办理残疾人证3182本,换发到期证件3960本,受理“跨省通办”业务128件。
对如今的好政策赞不绝口的还有泾川县玉都镇尹家洼村村民吴爱学。
吴爱学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已30年,行动不便。2009年经泾川县残联评定,为他办理了残疾人证。去年,工作人员按照相关政策,对他家大门口道路及院内进行硬化,并对门前台阶坡化。“下雨天也不怕了,自己就能坐着轮椅出门,方便了我的生活。”吴爱学说。
“精准”是做好残疾人保障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这个目标,市残联集中力量对有改造需求的残疾人家庭逐户调查摸底,并针对不同需求量身打造,实行“一户一策一方案”。将安全扶手、防护栏杆、轮椅坡道改造等项目进行科学组合搭配,让他们用得舒心。今年,市残联争取资金198万元,帮助565户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实现有爱无“碍”。
此外,市残联在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基础上,先后制定《平凉市“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使他们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得到保证。
就业创业开创人生的新天地
11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崆峒区的德康盲人按摩所,38岁的刘丽平一边给顾客按摩,一边打开了话匣子。“我自小双腿萎缩,在床上躺了25年,父亲每天为我按摩,让我的双腿慢慢恢复了力量。我左眼患有先天性眼疾,视力丧失,因此便选择了盲人按摩这条路,上了职业培训学校,拿到康复理疗师资格证。”刘丽平说。
曾在外地从业的刘丽平一漂就是近10年。去年年初,刘丽平下定决心回到平凉。“在残联的帮助下,我用3万块钱扶持资金装修了店面,添置按摩设施。经过一年多的经营,还招了3位按摩师傅,回头客越来越多了。”刘丽平话音未落,又招呼起进店的顾客来。
刘丽平提到的3位按摩师傅,正是近年来市残联积极组织动员视力残疾人参加盲人保健按摩培训的成果。通过集中授课和实操练习,让他们掌握保健按摩技术,并安排到相应的盲人保健按摩机构就业。目前,全市21所盲人保健按摩机构里,共有本地从业人员41人,省外从业人员13人,均由市残联按月给予就业补贴。
身残心不残,身残志更坚。刘丽平不是个例。
华亭市西华镇兴民村村民赵志强,自身患有视力残疾,妻子是侏儒症患者,生活曾一度陷入困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短视频分享日常生活,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虽赢得了不少粉丝关注,但由于不懂电商营销,带货的土特产销量一直没有起色。
“还是想着要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自己摸索不出门道,就向组织求助。”在华亭市残联的帮助下,赵志强先后多次参加电商实用技能培训,逐渐掌握了短视频拍摄和剪辑技巧,视频质量大幅提升,粉丝量达到15.7万人。
如今,赵志强成了本地资深网红,在短视频平台陆续上架了平凉本土企业的招牌产品,每月都有不错的收入,还受陕西眉县猕猴桃基地的邀请做直播销售,日销售量达到100单以上。在华亭,许多残疾人被赵志强的故事所鼓舞。先后有40多名残疾人走上了电商直播带货的致富之路,辐射带动120余户残疾人家庭就业。
从就业过渡到创业,再通过创业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在他们主动出击的背后,是政策兜底和产业扶持的底气。近年来,通过各项产业扶贫和兜底保障措施,全市累计有3.35万名残疾人实现脱贫。各级残联配合民政部门,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全覆盖和动态调整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还为他们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为破解残疾人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市残联多渠道组织开展残疾人计算机操作、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和农作物种植栽培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就业和社会参与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创建就业信息发布平台14个,调动自我就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会同农行平凉分行确定静宁、庄浪为助残金融服务试点县,落实金融服务贷款78万元,扶持6户农村残疾人发展特色产业。创建省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5个。通过各项措施,有力保障了我市残疾人就近就业、稳定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城镇就业年龄段残疾人4277人,其中,已就业3547人,全市残疾人总体就业率达79.53%。
征途漫漫,重任在肩。市残联负责人表示,全市残联系统将坚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紧紧围绕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供给质量,促进残疾人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为残疾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10月27日华亭:为残疾人敲开幸福之门
- 2022年10月09日庆城县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469.94万元
- 2022年09月15日平凉市崆峒区:为残疾人就业打开“幸福门”
- 2022年09月05日甘肃省力争三年内新增残疾人就业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