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我们农业农村部门做好‘三农’工作指引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金泉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目标任务,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强力推动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推动特色农业大省加速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开创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民乐县机收小麦现场。今年我省夏粮喜获丰收,全省小麦机械化收获率首次突破90%。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晓泾 摄
杨金泉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的工作思路和落实举措。
一是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着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耕地面积不减、粮播面积不减、粮食产量不减。坚持藏粮于地,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结合大中型灌区改造提升建设集中连片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旱作区示范推广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模式,加快实现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重大目标,夯实粮食生产的耕地基础。坚持藏粮于技,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抓点示范行动,持续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旱作节水技术,实施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补短板行动,加快制种玉米去雄和低损收获、马铃薯联合收获等实用高效农机装备研发,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种粮效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确保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把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蔬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市场稳定供应。
环县发展肉羊养殖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二是全力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我们将以“调结构”为主抓手,加快建设河西走廊、陇东、甘南临夏3个百万头肉牛产业带和河西走廊、中部沿黄和陇东南3个千万只肉羊产业带及河西走廊50万头荷斯坦奶牛产业带,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特色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以“强主体”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工业产业链链长制,打造一批联农带农紧、规模产能大、市场前景好的链主企业,创建一批以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辅助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一批要素高度集聚、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高地。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打造一批高标准戈壁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实施一批循环农业重大带动性项目,推动形成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种养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不懈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持续提升“甘味”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麦积区的天水花牛苹果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三是持续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有条件发展产业的监测对象和低收入脱贫人口,采取以奖代补、达标奖补等方式,持续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持续改善。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代种代养等形式,与农户特别是脱贫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加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到户,尽量减少市场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我省马铃薯每年稳定在1000万亩,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
四是深入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将认真落实《甘肃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护服务向农村延伸,系统改善提升村庄形态、整体设施和环境水平。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塑造具有乡村形态之美、产业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的“四美田园乡村”。
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美丽如画
五是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乡村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我们将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嵌入现代化生产轨道。稳步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支持村集体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农业农村发展的格局。坚定不移走基于农业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