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用好人才“金钥匙” 解锁发展“新动能”——兰州新区节后就业形势观察

 2023/02/10/ 09:48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姜波

  兰石集团工人正在抢抓工期。

  2月3日,在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各司其职忙碌着。春节期间,为保障生产线运转需求,这里一直正常运转。节后,为抢抓生产点,员工已基本到岗。2月5日,这里的土建团队全面复工。

  在“奋战一季度,力保开门红”的同时,甘肃海亮紧跟经营发展动向,明确招聘需求,强化关键岗位人才引进的计划性。在2月4日新区举行的2023年春风行动暨“产业新城·智享未来”大型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上,他们一次性抛出招聘岗位36个,招聘人数约700人,成为大会上“招兵买马”最多的企业。

  企业扩容的信心源自不断向好的经济发展趋势。2022年,在兰州新区的支持下,甘肃海亮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建成即投产”。自2022年6月试产以来,已实现累计产量4000吨,累计上报产值2.8亿元。2023年,该公司明确“保生产、保交付,践行精细化管理理念,经营管控全面提质增效”的目标,计划1月—4月实现一期5万吨的产量。

  今年用工需求明显增加

  甘肃海亮只是新区企业节后快速起步发展的一个缩影。2月4日,今春兰州新区首场大型线下招聘会——2023年春风行动暨“产业新城·智享未来”大型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在绿地会展中心成功举办。260家企事业单位进场招才引智,计划引进11000余人。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新区招聘又有哪些新动向?对此,兰州新区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对参加本次招聘会的企业招聘岗位、用工需求、企业的性质、招用劳动者年龄段、招聘岗位划分等方面进行分析后认为——节后用工单位对劳动者年龄、学历、技能等要求有所下降,在疫情对经济影响不断减小,经济向好势头逐步明显的形势下,用工单位用工需求增加;二产企业140家提供岗位6182个,岗位总数为一产、三产企业提供岗位总数的近5倍,生产类企业今年用工需求明显增加,且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有所降低。兰州新区用工和就业呈现供需两旺趋势。

  做实“引、用、育、惜”文章

  在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一线,技能大师魏本强向前来调研的人社部调研组详细汇报着自己及工友的技改成果、薪酬收入情况。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兰石集团加快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员工薪酬分配制度,推动薪酬分配进一步向作出贡献的关键岗位、骨干人才和一线员工倾斜。2022年,兰石集团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突破9万元大关,其中科技人才最高收入达到56.62万元,同比增长47.52%。

  充分运用好省市各类人才政策,积极打造人才成长平台,自主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制定科研启动经费政策、对标市场价格提高安家费标准、加大对人才的生活保障力度等引才政策,兰石集团持续提升对各类人才的吸附能力。2023年,聚焦战略目标,围绕人才结构状况、员工总量规模和核心业务、培育业务、新兴业务等需要,兰石集团统筹确定400人新增劳动用工计划,涉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0多个专业领域。

  兰石集团阔步发展的故事只是新区近年来引才、用才、育才、惜才的一个篇章。2022年12月12日至2023年1月11日,新区在全省率先组织举办助力复工复产暨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为期一个月的线上招聘、两场直播带岗活动、三场线下招聘会,争分夺秒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助力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产。而2023年春风行动暨“产业新城·智享未来”大型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直接吸引6.1万余名求职者到场参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13万人,更是彰显了新区发展的吸引力,极大地提振了企业信心,激发了就业增量。

  拓展就业空间 提高就业率

  除了用“薪”,还有用“心”。在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兰州新区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还主动出击,指导部分企业将招用工思路从只面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员,转变为培养技术人员,以此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人才向心力,从而拓展求职者就业空间,提高新区整体就业率。

  “从2021、2022年劳务输转数据来看,2021年、2022年兰州新区本地输转就业人数分别为1.96万人、2.14万人,占总输转人数2.23万人、2.34万人的比例分别为88.2%、91.45%。随着不断开发建设,兰州新区已逐步建设为劳务输入型城市。”兰州新区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李向军告诉记者,2023年农村劳动力劳务输转和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已全面展开,在吸引大量外地农民工到新区就业的同时,本地农民工倾向于就地就近就业,预计全年劳务输转仍以本地输转为主,全年输转人数达2.2万人以上。

  (记者姜波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