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和解读白皮书的主要内容。白皮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网络普法、网络法治教育一体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互联网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介绍中国积极开展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8万字。其中,正文分为6章:1.坚定不移走依法治网之路;2.夯实网络空间法制基础;3.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4.捍卫网络空间公平正义;5.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6.加强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
白皮书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布,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别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白皮书的内容,我们邀请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女士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岳仲明先生,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局长王晓光先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法治局局长李长喜先生。
下面,先请曹淑敏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向大家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网络法治建设的白皮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法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坚定不移走依法治网之路,网络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白皮书系统总结了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网络法治建设理念和实践,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新时代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的理念。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网络法治建设各方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坚持促进互联网发展。依法治网的本质是为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我们将依法治网作为基础性手段,推动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创新发展。
三是坚持立足国情。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处理好发展和安全、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制约互联网发展的问题。
四是坚持创新引领。聚焦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网络法治理念、内容、方式等全方位创新,全面提升互联网治理效能。
五是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和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借鉴各国先进经验,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互联网治理模式。
第二,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成效。
一是网络立法加速推进。1994年以来,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4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网络立法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
二是网络执法持续强化。全面整治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盗版行为,开展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三是网络司法深入开展。完善网络司法规则,创设互联网法院,推进数字检察工作。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等司法保护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网络权益。
四是网络普法创新实施。拓展“互联网+普法”新模式,积极运用网络媒体开展普法活动,网民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第三,中国积极开展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积极参与规则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各国平等参与网络国际治理,参与制定区域性网络治理规则。
二是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加强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等方面执法司法合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加强合作,携手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
三是努力搭建对话平台。积极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搭建交流平台,为各国在网络法治领域增进了解、促进互信发挥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大对网络强国、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部署,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法治化进程,让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下面,我非常愿意和相关部门的同事一道回答大家的问题。
邢慧娜:
谢谢!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法治日报记者:
白皮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网络法治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请问,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的主要考虑是什么?谢谢。
曹淑敏:
谢谢您,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网络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我国依法治网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网络普法一体推进,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又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网之路。
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有利于国际国内全面了解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的情况。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新时代十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立法也逐步完善。请问,这些年在法律制定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进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岳仲明:
谢谢记者关注网络立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网络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网络法律体系,网络立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这十年来,先后制定了五部专门法律。
一是2016年制定《网络安全法》,落实网络实名制,确立了维护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等制度措施,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
二是2018年制定《电子商务法》,全面规范电子商务经营行为,明确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责任,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加强消费者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
三是2021年制定《数据安全法》,这部法律针对数据安全存在的风险隐患、建立完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数据安全审查制度。同时,支持促进数据安全与发展、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利用,提升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
四是2021年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聚焦人民群众的关切,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切实维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益。
五是2022年制定《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这部法律全面构建电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综合治理制度,是一部专门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法律,是一部“小切口”法律,为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撑。
除以上讲到的五部专门法律以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持续推进传统法律规范向网络领域延伸。近年来,陆续修改了一些法律,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广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律。针对网络交易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平台的食品安全责任、互联网广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完善了相关制度规范。同时,通过编纂《民法典》、制定《刑法修正案》,对网络新业态下的民事权利保护、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等作出专门规定。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今年全国两会有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门法律。去年年底,中央网信办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请问,相关部门对遏制网络暴力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法治局局长李长喜: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近期,网络暴力案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重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网络暴力打击整治工作。去年11月,国家网信办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各重点网站平台认真落实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暴力防治机制,拦截清理涉网络暴力信息2875万条,提示网民文明发帖165万次,向2.8万名用户发送一键防护提醒,从严惩处施暴者账号2.2万个,有效防范热点事件网络暴力风险。近日,网信部门又指导多家重点平台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后续,网信部门将持续督促网站平台切实履行网暴治理主体责任,定期发布网暴防治情况,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坚决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
我们也注意到,刚刚结束的两会,代表委员就整治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提出建议提案,多位代表委员强烈呼吁加快出台网络暴力针对性立法,这些建议都很有意义。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从当前的情况看,相关立法如《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综合立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专门立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诽谤、侵犯个人信息、侵害人身权益等相关司法解释中,都对网络暴力作了相关规定。但现有的法律法规仍存在针对性不强、衔接不畅、效力不高等问题,制度实施效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下一步,我们将从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角度,进一步加大建章立制的力度,及时出台相关部门规章,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研究,推动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强化对当事人的保护救济,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问题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还不到30年时间,但是在网络法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请问,这是如何做到的,能否分享一些经验?谢谢。
曹淑敏:
谢谢您的提问。中国网络法治工作是在实践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积累了一系列的宝贵的经验,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对网络法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管互联网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依法治网全过程、各方面,确保网络法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网络法治与10亿多网民直接相联,与14亿多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我们持续开展“净网”、“清朗”、“护苗”等系列专项行动,加大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淫秽色情、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电信网络诈骗、算法滥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等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公平、健康、文明、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网络法治之路。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法律,着力健全数字经济法治规则、建立网络权益保障法律制度,划定网络安全法律红线、完善网络生态治理规范,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系统、成熟、定型。
四是坚持把握网络法治工作规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坚持依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统一、规范发展和鼓励支持相协调、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相衔接,以高质量法治建设助推互联网创新发展。目前,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10.67亿。从2012年到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复合增速达15.9%。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移动物联网发展已经实现了“物超人”,就是物联网连接数超过了人联网数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纤宽带和5G网络,形成全球规模最大、应用广泛、创新活跃、生机勃勃的网络社会。
五是坚持推进网络法治工作创新。加快推进法治理念、内容、手段等全方位创新。完善和创新新技术新领域规则,建立深度合成、算法推荐法律规则,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司法,拓展“互联网+普法”新模式,打通普法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六是坚持凝聚网络法治工作合力。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多部门、地方、企业、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协调推进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各领域法治工作,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以上这些宝贵经验是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地丰富、完善、发展。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也逐渐成为普法的新渠道、新手段,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是依法治网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网络普法上作了哪些工作?
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局长王晓光:
感谢您对网络普法工作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把网络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依法治网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组织、指导、推动各地各部门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这里,我用“制度、平台、产品、活动”四个关键词来作一介绍。
第一,在制度方面,网络普法的制度设计日益完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全国“七五”普法规划强调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八五”普法规划强调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深耕智慧普法。
第二,在平台方面,许多网络平台和媒体的公益普法功能日益突出。比如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法治网等都开辟了法治专栏,司法部强化全国智慧普法平台功能,推动与中国庭审公开网、中国裁判文书网等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目前,全国建立以普法为主要任务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视频号等已超过3万个。“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2022年总阅读量6.67亿,目前订阅用户已突破3000万。
第三,在产品方面,网络普法产品的供给日益丰富。结合不同群体普法需求,运用图解、动漫、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等多种形式创作大量网络普法产品,通过微博客、公众账号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提供法律知识,解读法律法规,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第四,在活动方面,线上普法和线下普法日益融合。在全国宪法宣传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各地各部门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法活动。中央网信办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网络普法活动,特别是围绕利用网络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以案释法,促进了网络空间的依法治理。
网络普法促进了法律知识的到达率、普及率、知晓率显著提升,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日益成为网络空间广泛共识和基本准则。谢谢。
人民网记者:
白皮书中提到,网络立法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请问,新时代的网络立法有哪些特点?未来还将如何推进和完善?谢谢。
李长喜: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网络法治建设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立法工作。中国网络立法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制定了《电子商务法》、《电子签名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法律,基本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法律体系,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网络立法的位阶逐步提高。早期的网络立法主要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如今的《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陆续出台,使得立法的基础性、全局性效果不断增强。
二是网络立法重视科学民主的立法过程。网络给立法带来的技术性强、发展速度快、涉及范围广、调整对象复杂、问题新颖多变等多重挑战,只有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才能精准解决网络发展带来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在网络立法起草过程中,就将草案向社会公开,并通过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听取多方面意见,真正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三是网络立法具有开创性和引导性。中国高度重视网络立法的前瞻性,持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探索研究相关立法,网络立法紧跟技术发展和现实需求,如《数据安全法》实现了我国数据安全治理法律从无到有的“突破”。在分类分级、重要数据保护、数据安全审查等重要方面作出顶层制度设计。同时,作为全球首部专门的数据安全立法,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网络立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依法治国”“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的战略部署,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持续推进网络立法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数据、平台、技术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刚才岳仲明主任提到,在去年的时候制定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想进一步追问制定这部法是什么考虑,这部法对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具体规定了哪些措施?谢谢。
岳仲明:
谢谢你的问题。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一度以来很猖獗,老百姓很痛恨,去年制定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精准防治,强化系统观念、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人员链、信息链、技术链、资金链等进行全链条综合管理,主要的制度和措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夯实各方面责任。对各部门、各单位,还有各个环节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对不履行职责的行为要追究严格的法律责任。
二是加大惩治力度。构筑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违法犯罪分子的全面惩治防范措施,打击各类涉诈的黑灰色产业。
三是强化行业治理。对各链条、各环节反映的突出问题作出相应的制度规定,堵塞漏洞、建章立制,对不履行行业治理义务也规定了相应的责任和处罚。
四是加大反制技术建设。推动风险信息的共享,对打击遏制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坚持齐抓共管、协同配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明确责任,形成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新技术新应用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引擎,也一直是互联网治理的难题。请问,在这方面中国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谢谢。
李长喜:
谢谢您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关注。依法规范新技术新应用,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我们认为既要加强形势研判,把握和适应新技术新应用发展的趋势规律,又要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应用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技术新应用发展治理,围绕促进发展,优化监管制度、思路和方式,探索适应新技术新应用特点、有利于创新发展、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监管模式,推动形成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管、网民自律的协同共治局面。同时,深入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新技术新应用治理。
二是完善监管依据。根据实践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修订相关立法,完善相关政策,探索研究新技术具体应用领域的专门性立法,强化风险研判和前瞻性研究,建立健全技术应用各领域的监管制度规则。
三是健全监管机制。新技术新应用监管涉及主体众多、情况复杂多变,应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形成“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纵横结合”的立体型综合监管体系,积极探索新型的监管机制。
四是创新监管手段。根据新技术新应用动态变化、跨界融合等特征,分类分级监管。完善阶梯式监管工具,综合运用准入许可、技术备案、动态评估等监管措施,将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风险限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坚持“以技治技”,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创新现有监管工具,推动监管手段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社会公众既是网络普法的受众,又是网络普法的参与者。请问,如何充分发动社会公众参与普法?谢谢。
王晓光:
谢谢这位记者,您的问题很好。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普法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里,普法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普法阵地就要延伸到哪里。网络已经成为普法工作的主战场,也成为普法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八五”普法以来,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更加注重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以案释法,更加注重发挥网络普法参与性、互动性、即时性、服务性强的优势,将单向式法治宣传转为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社会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支持者、宣传者。我们深刻体会到,普法工作无穷的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蕴藏在网络空间之中。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司法部“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在每年的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都组织开展宪法、民法典等专项答题活动,2022年全年参与答题总数达17亿多人次。“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与网民充分开展互动,组织开展了网民精选留言评选、我为普法献一策、春节答题抢红包等活动,通过社会公众参与感、体验感的提升,带动公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当前,“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正在组织开展刑法知识竞答活动,也欢迎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参与。
第二个例子是,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中宣部、中央网信办连续开展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目前已开展了18届。活动广泛发动网民进行创作,从网上征集作品,把获奖作品在网上推送展播,作品取之于网民用之于网民,从社会公众中来再回到社会公众中去。我觉得,这就是普法工作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今天发布的白皮书提到中国的网络法治建设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依法治网之路。我们也注意到,中国近年来密集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正在和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争夺在网络治理规则方面的话语权?在推广中国式的互联网模式?谢谢。
曹淑敏: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大家都很关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运用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动互联网发展治理,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同时,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各国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互联网治理和发展之路。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始终立足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情,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潮流,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网络法治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又创新形成了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通行法则的互联网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依法治网之路。
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力提升了中国互联网治理能力,保障了中国互联网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也可以说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各国法治文明形态多样、各有特色,都应该也都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发展治理之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为指引,把网络法治建设作为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以及平等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加强网络法治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不懈探索推动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的有效途径,推出更多影响广泛、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法治实践成果,为建设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做出积极贡献。谢谢。
邢慧娜:
今天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3月15日国新办举行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 2023年03月13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2023年03月03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坚定信心 守正创新 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3年03月02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